高山蛙
高山倭蛙(学名:Nanorana parkeri),原称高山蛙,是一种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及尼泊尔等地区的两栖动物,隶属于叉舌蛙科倭蛙属。常见于湖泊、水塘、沼泽地带及山溪以及河流附近,生存的海拔范围为2850至47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藏纳木湖。体积较小,普遍身长为3-4公分,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
形态特征
雄蛙体长40~51 mm,雌蛙体长39~58 mm。头宽略大于头长;瞳孔横椭圆形,无鼓膜,无耳柱骨或退化呈短突;无犁骨齿或极细弱;舌椭圆形后端微缺。皮肤较粗糙,背部有长短不等的窄长疣粒,断续排列成5~10行肤棱,整个背面满布小白刺,褶斜置;腹面皮肤光滑,仅腹后部及股基部有浅色疣粒。前肢较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端浑圆,指基下瘤小而清晰;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前方或颞部,趾间蹼较发达,外侧3趾间略大于2/3蹼,外侧间微具蹼。体背面多为橄榄棕色、黄棕色或灰棕色,其上散有黑色斑;腹面棕黄色有灰棕色斑点。雄性第一、二指上有细小婚刺,胸部有一对细密刺团,无声囊,无雄性线。卵径2 mm左右,动物极棕色或棕黑色,植物极乳白色或乳黄色。第36期蝌蚪全长51 mm左右,头体长22 mm,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31%;头体背面橄榄棕色或棕褐色,尾部色浅,其上有深色斑点;尾末端钝圆;唇齿式为Ⅰ:2+2(或3+3)/1+1:Ⅱ;下唇乳突一排,下唇齿外侧两排几乎等长,两口角副突少。
分布范围
高山倭蛙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那曲、尼木县、南木林县、浪卡子县、江孜县、日喀则、昂仁县、仲巴县、聂拉木县、拉孜、定日县、定结县、岗巴、康马县、亚东县、错那市、隆子、乃东、曲松、朗县、米林、工布江达县、林芝、波密、八宿、类乌齐),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
繁殖
每年5至8月是高山蛙的繁殖期,也是不法分子捕杀高山蛙相对集中的时期。每年到高山蛙繁殖期,大队官兵都要日夜守护。
物种保护
由于高山蛙具有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保健功能,市场价值较高,因此常常遭到非法捕杀。为了保护这一物种,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在湿地进行巡逻,防止非法捕杀。
环保作用
高山倭蛙是高原病虫害的天敌,据科学统计,一只高山蛙一年可以吃掉12000只蚜虫,使35平方米的林(草)地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