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蓝翅鹦鹉

蓝翅鹦鹉

蓝翅鹦鹉(学名:Neophema chrysostoma),又称蓝带鹦鹉或蓝带草鹦鹉,是一种小型鹦鹉。

形态特征

蓝翅鹦鹉体长20-22厘米,体重33-60克,鸟体为黄橄榄绿;前额带有一条深蓝色的条状羽毛,并且带有浅蓝色的滚边;鸟喙和眼睛之间和眼睛附近为黄色;脸颊深橄榄黄色;胸部浅橄榄绿色;腹部黄色,有时带有些浅至橙色;尾巴内侧覆羽和尾巴内侧羽毛为黄色;翅膀弯曲的地方为蓝紫色,到了翅膀中央和小覆羽变为钴蓝色;飞行羽和主要飞行羽覆羽为极深的蓝色;尾巴上方为蓝灰色,外侧羽毛为黄色;鸟喙黑色;虹膜深棕色。

幼鸟的雄雌性别很难用目测判断,因为年幼的雌鸟和雄鸟,翅膀内侧都会出现浅色的斑纹;幼鸟需要8到9个月才能长成成鸟般体色。

分布范围

蓝翅鹦鹉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在南澳大利亚东部,它分布到弗林德斯山脉以北,遍布维多利亚州。在新南威尔士州中部和西部以及昆士兰州,它的分布较为零散,北至戴曼蒂纳国家公园。它是巴斯海峡金斯岛的春季候鸟。

栖息环境

蓝翅鹦鹉栖息于各种不同的地形,包括稀树草原、草地、果园、农田、沼泽、荒地、沙丘和海拔高达1200米的其他开阔栖息地。在塔斯马尼亚州,它是仅有的三种会定期跨越海洋或大洋进行年度迁徙的鹦鹉之一,许多蓝翅鹦鹉会在塔斯马尼亚繁殖春夏季,然后在大陆过冬。然而,一些鸟类会在塔斯马尼亚过冬,也有一些会留在大陆繁殖夏季。

生活习性

在繁殖季大多成对或是以20只左右的小群体活动,到了冬季则会聚集比较庞大的数量;生性非常合群,在群体之中甚少发生争吵;时常和同属中的优美鹦鹉(Elegant Parrot)和橙腹鹦鹉(Orange-Bellied Parrot)一起集结活动;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地面上觅食,由于身体的羽色能够融入周遭环境,因此相当难以察觉;觅食的时候戒心并不重,在清晨或是黄昏觅食时,可以在有限距离内接近;如果被惊扰则整群都会一起飞往邻近的树上,等到危险过去就会飞回地面继续觅食。在中午炎热的时候大多在灌木丛或是高耸的树上休憩,也喜欢在电线杆或是电线上栖息;在塔斯马尼亚州上的族群有着季节性迁移的习性,会从本岛来回沿海的岛屿;在维多利亚省南部和南澳岛的族群大概没有迁移的习惯;平时叫声轻柔,遇到警戒时则会发出较为尖锐急促的声音。

蓝翅鹦鹉以各种草类的种子、野草、植被、浆果、小型水果等为食。

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为9月至1月,每个季节会尝试孵化一到两窝。蓝翅鹦鹉利用活树和死树的树洞作为筑巢地点,一般在离地20米的地方。每窝有四到六枚圆形或椭圆形的光泽白色蛋,每枚蛋通常长22毫米,宽19毫米。孵化大约需要20天,幼鸟在巢中再度停留35天。人工养殖可以接受任何大小的鹦鹉巢箱。通常一年繁殖两次(春季和秋季)。平均每窝由4到6个枚卵。最佳条件下,一年甚至产3窝。

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其他信息

德国博物学家海因里希·库尔在1820年描述了蓝翅鹦鹉,当时将其命名为Psittacus chrysostomus,并指出它曾与蓝鹦鹉(N. pulchella)混淆。然而,用于描述它的材料包含了这个物种和优雅鹦鹉的标本。格雷戈里·马修斯描述了两个亚种,但今天都不被认为是独特的。在该属内,蓝翅鹦鹉被归类为亚属Neonanodes。2021年发表的线粒体DNA分析表明,它与岩鹦鹉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们的祖先很可能在0.7至3.3百万年前分化;它们的共同祖先在0.9至3.4百万年前与优雅鹦鹉的祖先分化。从蓝翅鹦鹉身上发现了鸟虱Forficuloecus greeni。蓝翅鹦鹉容易适应圈养,可以在3米的大型鸟舍中饲养。它曾与优雅鹦鹉和蓝鹦鹉杂交。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