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南美响尾蛇

南美响尾蛇

南美响尾蛇(Crotalus durissus)是属内分布最广的物种,已发现8个亚种。在其分布地区,南美响尾蛇引发了多种治疗问题。

形态特征

南美响尾蛇可以长达1.8米,颈部到头部有两道明显的黑线,这实际上是脊椎骨的突起痕迹。

分布范围

南美响尾蛇分布在南美洲的所有国家,除了厄瓜多尔智利。它们的分布地是断断续续的,分布在北部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及巴西北部的一些孤立群落。它们也在加勒比海的一些岛上生活,包括塔玛林多及阿鲁巴

栖息环境

南美响尾蛇喜欢大草原、卡丁加群落及喜拉多。它们也曾在委内瑞拉西北部的海岸丛林出没。在巴拉圭的格兰查科,它们栖息在较干旱及多沙的地方。

危害

成年响尾蛇的毒素效果只会破坏血液细胞和组织,但年幼响尾蛇还没有能发出警告的响环,因此他们的毒素还会让肌肉弯曲肌肉痉挛,并攻击呼吸系统,导致呼吸衰竭。效果较强的毒素可弥补年幼响尾蛇无法发出警告的缺陷。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李一良教授的《南美响尾蛇毒素(Crotoxin)及其结合蛋白质之作用模式》中提出,经过长年的演化后,南美响尾蛇蛇毒的主要成分crotoxin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会阻断周边运动神经的讯息传导分子的释放,造成猎物四肢麻痹、窒息而死亡。

保护级别

南美响尾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4年 ver 3.1——无危(LC)。同时,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Ⅲ。

亚种

分类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响尾蛇原先被命名为C. d. dryinus,现已被认为是指名亚种的异名。正确来说,以往南美响尾蛇的指名亚种后来成为了C. simus的指名亚种,而圭亚那响尾蛇则改为南美响尾蛇的指名亚种。C. d. collilineatus及C. d. cascavella都被认为是C. d. terrificus的异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