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野鸡坪村

野鸡坪村

野鸡坪村位于贵州省玉屏侗族自治县西部,是侗族聚居区,共有6个村民组、228户、868人。曾因人口多、地域狭小、产业单一导致村民增收困难。近年来,通过强化党组织、壮大产业,强调特色产业,推动民主与和谐,使全村第三产业年均产值达52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100元,实现了生态循环小康之路。2017年11月,野鸡坪村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内容简介

近年来,该村通过强班子、壮队伍,抓特色、强产业,凸民主、促和谐,使全村第三产业年均产值达520余万元,村民人均年纯收入达3100元,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小康之路。该村以“种养稳村、加工活村、劳务富村、个体强村、旅游促村”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特色经济,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抓示范基地强产业。争取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287万元,建起野鸡坪村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起反季节蔬菜与优质稻谷基地300余亩,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达50%,农机化综合水平达63%。二是抓生态加工强产业。以“加工—养殖—甲烷—种植”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发展起豆腐加工98户,养殖大户28户,现该村以豆腐干、菜豆腐、豆腐果等为主的豆腐加工系列产品,已畅销岑巩县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四川省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等地,年均创收100余万元。三是抓技能培训强产业。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作用,以制作、购买和复制下发课件等方式,对农村党员干部进素质培训;每年邀请省、地、县上农业专家到村上为农民讲课,到课堂讲知识,赴田间传技法;每年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村干或后备人才到地县培训学习,着力培育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2002年以来,全村培训党员、干部和群众达820余人次,季节性地向附近三家桥工业园输送务工农民300余人,年均创收210万元;向省外劳务输送科技农民115人,年均创收120余万元;发展起运输车辆28台,每户年均增收1.5万余元;发展餐饮、油坊、木材加工等个体经济30多个,年均创收40余万元。四是抓协会组织强产业。目前正在组建野鸡坪村运输协会和豆腐加工协会,逐步完善农村市场信息、技术网络、农经中介、防疫监测、质量标准等服务体系建设。五是抓乡村旅游强产业。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文化,探索发展乡村旅游文化经济。引进了一家综合性特色餐饮业,正在规划建设一个集休闲、娱乐和餐饮为一体的侗乡特色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新农村,关键要充分发挥乡村干部、农村党员与乡土人才的核心作用。该村通过实施以“支部领、党员引、能人带”为主要内容的“能人带动”工程,充分调动了全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是支部领。农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为了激活“火车头”,该县以“两推一选和海选村官”等新的选举方式,配强了野鸡坪村级班子,实施了村干素质培训计划,同时实行了县委领导定期到新农村现场办公制度,先后选派了县委党建扶贫工作队、新农村工作队驻村指导建设,选派了一名中层干部到该村任副职。2001年,野鸡坪村党支部书记姚军,带头经营农副产品、钢材等生意,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元户之后,他每年无偿拿出2万多元,先后帮助本村姚建平、吴绪海等六十多户困难群众,发展个体经济走上了脱贫致富路。2003年,村主任杨秀荣带头发展豆腐加工致富后,又把目光锁定在用豆渣养猪、猪粪发展甲烷和种植黄豆解决豆腐加工原料上,先后带领姚源魁、姚本灿等群众,探索出一条“加工—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进一步延伸了加工产业链,提高了经济效益。二是党员引。“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党小组一个战斗堡垒”。该村通过对全村24名党员进行设岗定责管理,开展以“在学习实践‘三个代表’中,展现政治风采;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精神风采;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中,展现致富风采”为主要内容的“党员风采”活动,成功带动160余名群众脱贫致了富。三是能人带。“要想富,跟支部”。这是该村麻栗榜村民组致富能手吴进在“两个双向培养”活动中发出的由衷感慨。2004年,靠发展养鸭致富后的他,积极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主动带领本村3户群众,承包了500余亩荒山,发展起桃李、枇杷、杨梅等经果林160余亩,如今他已成为党员中带领群众致富的模范。2002年,青年乡土人才姚军,在从事运输业失败之后,在驻村党建工作队的信贷与技术支持下,他投入资金3.8万元,睢准周边市县餐桌,发展起年规模达3000余支的养兔业,当年还清贷款,纯赚1万余元,随后又配套发展了养猪业、豆腐加工业和运输业,全家年纯收入达8万元以上,如今他表示将带动本村群众扩大养兔规模共同致富。四是建设和谐的文化环境。投资28万元,新建面积达600平方米,集精神文明中心、计划生育服务、治安巡逻防办及科技图书馆等为一体的综合办公大楼。修建了村级文化广场,组建了村级山歌队和秧歌腰鼓队,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与“文明村代表”创建活动,开展了村民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宣传讲座,成立了护村巡逻队和计划生育协会。建起了体育活动设施、图书室、宣教室,经常开展篮球、象棋、卡拉OK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比赛活动,充分展示了群众乐观进取、健康向上、发家致富的精神风貌。目前,该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程控电话安装率、电视冰箱普及率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均达90%以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