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鹱
燕(黑枕黄鹂普通亚种:Bulweria bulwerii)是一种小型鸥状海鸟,体长可达30厘米。外形像一只巨大的海燕带着长长的翅和长长的尾,全身黑褐色,下体较淡;嘴黑色;尾长而窄;呈楔形。翼上有一条淡色带,和黑色的飞羽呈明显对比,即使远距离飞翔时仍然可见。另外飞翔时两翅朝前弯,头稍朝下低垂,尾常呈扇形短暂的散开。
喜集群,性活跃,长时间的在海上飞翔,主要以各种小鱼为食,繁殖期则栖息在沿海海岸和海中小岛及其附近海面。该物种是泛热带的,在繁殖季节之外的所有三个海洋中都可以找到。繁殖地包括从亚速尔群岛、葡萄牙到佛得角的东大西洋,以及从中国东部和小笠原群岛,东部到太平洋的夏威夷群岛,以及马克萨斯群岛。
形态特征
燕鹱是一种活跃的小型海鸟,外形似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翅狭长,向前弯曲;尾长而窄,呈楔形;嘴粗短;鼻管亦短,位于嘴峰基部;头、颈和整个上体黑褐色;大的翅上覆羽淡褐色,形成明显的淡色翼带;下体较淡,多为棕黑褐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亦为黑褐色。
虹膜黑褐色,鼻管蓝色,嘴黑色,嘴角粉红色,缀有蓝色;脚内侧粉红灰色,外侧黑色,蹼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260-290毫米;翅199-212毫米;嘴22-23毫米;尾105-119毫米;跗27-29毫米。
栖息环境
燕鹱是温带海洋鸟类,除繁殖期外均在海上活动。繁殖期则栖息在沿海海岸和海中小岛及其附近海面。多栖息于峭壁上及山麓石屑堆以至沙滩。
生活习性
多为留鸟,少数在非繁殖期常向南北海区游荡。喜集群,常成群活动,平常甚活跃,长时间地在海上飞翔,飞翔时两翅朝前弯,头稍朝下低垂,尾常呈扇形短暂的散开。飞行较海燕更强劲有力,常慌乱振羽往下猛扑及高高在上作环形盘旋。主要以各种小鱼为食。在繁殖期发出“chuff”的低吠声。
分布范围
原产地:佛得角、中国、法属圭亚那、法属波利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基里巴斯、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摩洛哥、北马里亚那群岛、帕劳、葡萄牙、圣赫勒拿,阿森松岛和特里斯坦达库尼亚、塞内加尔、西班牙(加那利群岛)、东帝汶、美国(夏威夷群岛)。
旅鸟:澳大利亚、巴巴多斯、法国、印度、爱尔兰、意大利、马尔代夫、荷兰、南非、斯里兰卡、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来源不确定:东萨摩亚、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巴西、英属印度洋领地、柬埔寨、圣诞岛、科科斯(基林)群岛、库克群岛、科特迪瓦、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斐济、法属南部领土、冈比亚、瓜德罗普、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提尼克岛、毛里求斯、墨西哥、瑙鲁、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皮特凯恩、团圆、圣卢西亚、萨摩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舌尔、塞拉利昂、所罗门群岛、索马里、苏里南、泰国、托克劳群岛、汤加、图瓦卢、越南、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撒哈拉沙漠西部。
繁殖方式
繁殖期是6-8月。成群繁殖于荒芜的海岸和海中岛屿上。营巢于远洋岛屿地上、岩石下、海岸悬岩洞穴或岩壁缝隙中,也在松软的泥地或沙土地上掘洞为巢。每窝产卵1枚,呈卵圆形,白色,大小为40-47毫米x30-33毫米,平均43x31毫米。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