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效荣
王效荣(1908~1991)河南丘县人,回族,武术名家。幼随父习武,学得回族七十二劲关东拳。后师马忠启。民国26年(1937)到沪协助其叔主持得胜镖局,不久其叔逝世,改镖局为得胜武术社,传授回族武术套路。民国32年在上海大舞台组织中国武术与西洋拳击对抗,击败俄罗斯拳师鲍捷洛夫。解放后,参加上海武术联谊会。
1958年聘为市武术队教练,培养了纪光宇、郭佩、冯如龙、丁金友、何纬琪、金莲芳、李福妹等优秀选手。多次评为市体委系统和市队的先进工作者。曾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上海武术协会副主席。
人物简介
5岁时其父开始教他站桩、拿鼎、腰功、劈叉和关东拳。由于他天资聪慧,少年时就因耍石锁及掌力过人而名噪乡里。30岁时去上海市谋生,开办“六合武馆”,在上海滩擂赛中,打败洋人。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上海市体委工作,任武术队总教练和上海武术联谊组组长。是全国武术协会委员、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
人物经历
清末民初,时局动荡,豫东匪寇猖,回族作为中原族群中的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攻击和洗掠,为保家自卫,这一时期凡回民坊区尚武之风日盛,也产生了不少武林优秀人才。特别是在槐店回族镇(今沈丘县城)东关及相连的三十余个回民村街,人人都会几招几式,有“喝了四沿井的水,都会踢趟腿”之说。当时在回民中流行的主要拳种有查拳、七式拳、汤壶拳、心意六合拳、通臂劈挂拳、关东拳、峨嵋拳等。由于查拳是“南京到北京、传于教门中”,故在回民中最流行。当时在沈丘县较有名望的拳师当数是人称“大老师”马忠卿、“二老师”马忠启、“三老师”马忠立、“四老师”马孝良,他们各有数百徒弟,名震一方。马忠卿曾于途经槐坊老寺的山东回族拳师、人称“枪扎条河三岸(指他在周家口打擂),拳打盖世英雄”的马永贞(后去上海市)切磋武艺,当时马永贞一个顿脚下去,瞬间地凹下去尺余,并把附近的影壁墙震裂。马忠卿则对着一棵老槐用了一个“紧步轰”,树上槐叶竟落大半。被世人称为“中原大侠”的王效荣就曾是马忠卿的高徒。为扩展王效荣的拳路,马忠卿让王效荣拜自己的妻哥尚学礼为师,学习心意六合拳,尚学礼是心意六合拳的传人,他的老师是名震江湖的袁凤仪拳师。尚学礼曾在省城开封市打擂,荣摘头牌,王拜尚为师后,由于悟性较高,很快学会了“八法六六式”、“十大形”、“鸡形四把”、“西一门”等套路,达到了心与气合,行之依意,气固神凝,后奇正先的境地。18岁时,王效荣已成为豫东心意六合拳造诣高深的领军人物,并开场收徒。
过去人们把武术馆称作“国术馆”,开办武术馆和教武术的人在豫东被称作“开场子”和“教场子”,王效荣成家后,主要是以教场子为生。那时候中原匪患四起,蒋、冯、阎又在河南省进行中原大战,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各系驻军、杂牌军到处都是,各种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无活路可走,而最怕的就是抓壮丁。老百姓不堪重负,纷纷外逃,当时沈丘县有近半回族逃亡上海市谋生,保长、甲长都找不到人干。为躲匪患程楼村18家地主有16家逃往上海,1家搬到了镇上,只剩下一户马中义。原槐坊镇清真西寺有一通民国十八年立的碑,碑记“民国十五年土匪猖獗,日甚一日,四乡居民移居寨内,马楼寺亦迁徙焉,本族四门,旧有市产在小胡同中间路西……”。现存的开封清真东大寺是程楼地主马忠道当年躲匪患时建的。在这种时局下王效荣的武场办不下去了。1938年春,他随家乡的逃荒“队伍”携家人来到了上海谋生,取心意六合拳的“六合”二字办起了“六合武馆”,但武馆开张后经营惨淡,原来学武的大都是来上海逃荒的穷人家的孩子,武馆入不敷出,日渐不支。这时在上海拉黄包车的一些家乡人(其中有不少曾是他的学生)资助他开大饼店,并通过一位巡捕房的老乡帮忙,领了经营执照,开办了“王记饼店”,店伙计用的都是交不起学费的小徒弟,实际上是以“店”养“馆”。当年的上海滩日子并不好混,到处是帮会、“摆相”(光棍、无赖)、打乡堂(帮与帮械斗)者随处可见,他们各有各的码头和地盘,相当于当今的“黑社会”。也有一些是为了生存自卫的“苦力帮”、“家乡帮”,如“河南帮”、“山东帮”、“安徽帮”为壮势力,这三个帮一般是联手对付南方帮。但王效荣有个秉性,从不搀联帮会,包括家乡人的帮派。一次一个阿三(地痞)向王效荣饼店收“保护费”,扬言不给就砸店,“家乡帮”愿帮王摆平,被王婉言谢绝。第二天这个阿三果然带一帮人来滋事,王不吭声,当众突然发力,对着店内一个枣木板凳用掌劈下去,板凳断裂两瓣。地痞们见状,逃窜而去。
上海沦陷时期,日寇霸占十里洋场,豢养一批洋大力士,以凌侮国人。1943年,日寇以举办国际擂台赛为名,向上海市武术界叫板,并扬言中国无人敢参擂。为给中华民族争光,上海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回族,沧州市人,解放后任全国武协副主席)号召并亲自组队,挑选了八名武术精英参战。在上海卢湾体育馆(上海卢湾体育馆)擂台上,中国武术队以6:2的比分击败西洋拳击队,振奋了国人士气。举办者没有达到初衷,提出再次立擂,这次请白俄罗斯大力士卢素诺夫叫阵,此人身长六尺,力大无比,由于国人与洋人体质上的差异,一般人很难是这位洋人的对手。王子平想到了王效荣,因为王效荣个高六尺余,功力扎实。王子平上门找王效荣让其出山,以扬我国威,王子平早年在北平市冯玉祥部下做军事教官时与王效荣的叔父是莫逆之交,王效荣欣然答应。王子平虽知王效荣掌力过人,但他不放心的是比赛规则允许有摔跤动作,这正是王效荣的弱项,一旦被洋人识破,国术就无法施展。当时王子平会蒙古式摔跤,但因自己年事已高无力参战,王子平就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所掌握的摔跤技巧、动作、要领包括他善用的“穿档靠”、“倒口袋”等绝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效荣。这次擂台设在了上海八仙桥大舞台,观者水泄不通,场内人声鼎沸,座无虚席。不少洋人也在其中,立等看“曾朴”的笑话。一些汉奸败类、纨绔子弟还利用这次比赛赌博,并把宝押在了洋人身上。然而更多的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人对王效荣寄予很大期望,愿他能为国人争光。
比赛的哨声响了,王效荣面对高头大膀的白俄卢素诺夫,提醒自己要沉着冷静,他默念拳谚:“示之以虚、开之以利……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他以笑咪咪的表情麻痹对方。而卢素诺夫趾高气扬,一对头就向王效荣发起猛攻,两个左直拳,一个右勾拳,又出上下拳,一连四拳如雨点般打来,妄想三两拳把中国人打扒下。而王效荣面对休重强于自己的敌手,即不逞猛,也不示弱,严守自己的路法,不乱方寸,矫捷地左格右档,下压上架。卢素诺夫是先入为主横闯猛追,奋西洋拳击悍霸之威;王效荣则是度德量力,刁打巧击,示中华武术之原来本色;洋人脚下如履铁蒺藜,乱蹦乱跳,不停地出击,引王效荣入套。而王效荣紧盯对方双目,从眼神的动向观察对方手脚,以备不虞。这样你来我往,一攻一防。突然卢素诺夫一个“黑云压城”势下来,王急忙一闪,紧接着右腿撩起一脚,洋人也躲过了,“当”!比赛时间到,第一回合未见输赢。
第二局开场,洋人已知对手不是等闲之辈,谨慎起来,并以体质压人,拳头如狂风暴雨般向王效荣袭来,王也不示弱,躲闪中不时回敬洋人拳脚。洋人不断变换招术,两人从场上东面打到西面,时而又转向南面,越南战争越酣,越打越猛。台下外国人亦舒乱喊一通,大概是在助威。而此时的中国观众都屏住呼吸,注视着这场战。这时王效荣笑咪咪的表情没有了,一双眸子射出熠逼人的光芒,忽然他脑海中一个闪念,何不用王子平的摔跤技法进攻对方一下。王轻捷地走着步子,从对方密集的拳缝中瞅空隙,应面出击,对准洋人上盘一个“二水分中”。这招着实有效,王看对方来档自己的上手,就利用自己掌刁拳腿,虚中有实的技法,来了个“俯鹰击水”,一个箭步贴近对手身前,右手猛然下插对方裆部,就势将洋人连托带架,一发力举了起来,这便是王子平传授的“穿裆靠”,绕场一周,把洋人狠狠地摔在台上,此时观众雀跃欢呼,掌声雷动。白俄力士卢素诺夫只得举手认输,狼狈退场。王效荣击败卢素诺夫为敌占区人民出了一口恶气,大长了国威,传为蜚声遐迩的中原大侠而名贯上海滩。
王效荣在授拳之前,先教徒弟们学背他自编的拳歌,歌云:“神奇奥妙老查拳,古兰经中圣人传。古树盘根机关多,玄机万化妙威显。一练手眼身法步,十趟弹腿来铺路。二练腕力能防敌,拳路套套指给你。三练气功于丹田,铁板石桥索骨寒。四练兵器能应战,刀枪剑戟寒光闪。五练智慧出手精,快打慢来刁打憨。六练功夫能过人,样刀石锁陪星抡。七练攻防临阵静,擒拿对打指点清。八练武德品端正,济弱扶善少夸 能。九练真心学查拳,学会代代往下传。练武习文回本性,武是根本文是经。传拳授艺人尊重,利国利教利民众”,拳歌含括了查拳的弹腿、地趟、兵刃、对子等路法。王效荣一生注重武德,为人耿直,从不攀权贵、屈恶势,这些都是从上辈大师传承下来的美德。过去凡学习查拳者皆须遵守《拳规》,曰“烟酒不沾,财色不贪。莫教名套领,休将利锁人。学会四趟拳,出门防身不作难。学武不自满,手脚不能懒。恭可平人怒,让可息人争。遇强不怕,遇弱不欺。逢人莫乱讲,逢事莫乱闯。为武师须教礼,徒不贤不可传。艺不失传,艺不轻传。”当年上海市一个会南拳的拳师慕名向王效荣学习查拳,王效荣就让徒弟教会这位拳师一套“四趟拳”,为了艺不轻传,这位拳师也必须教会王的徒弟一套“九子钢鞭”和“开石头”(一种气功,头顶石板,另一人用油锤把石板击碎)。这可能就是当年武术界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的一种方式吧。
王效荣不随波逐流,他有自己的主见,但一些家乡人及个别拳师,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他不合群。比如,他虽武艺高强,又有众多高徒,但他从不参与“打乡堂”,宴席上大家喜爱吃羊肉,只独他一人吃牛肉。他对自己的学生管的非常严,不让与在“帮”的人来往,更不准参与帮派之间的打斗。
上海解放后,王效荣开始了新的生活,被分配到上海市体委工作。由于王效荣在我国武坛上多有建树,上级委派他担任上海市体工大队总教练,还兼着上海体院和上海师院的课程。天道酬勤,他带的上海体工大队,是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多次蝉联全国冠军,如金牌获得者邵善康、蔡鸿祥、胡汉平、李福妹、郭蓓、何伟琪、俞吉元、张福生等都是王效荣培养的优秀队员,成为全国武坛上的精英。
1954年,王效荣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武术表演,受到毛主席、刘少奇等中央领导的接见。1968年王效荣当选全国武术协会会员。1974年又当选为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75 年,他参加西安全国武术比赛任总裁判长,回沪途中转道沈丘探亲,受到当时县革委和家乡人民的盛情接待,在县内衣厂的体育运动场他与家乡查拳传人李尊良、王天聚、李大勋、陈兆凤、李尊三(南宁全国武术赛银牌),关东拳传人马孝立、王孝功,七式拳传人李尊思(西安全国武术赛金牌),猴拳传人李道凯以及武术新人庞国栋、马义申、马艳平、马士红等一起为各界人士进行了武术表演。1983年,王效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受到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赵紫阳、万里等同志的接见并合影。王效荣一生为祖国的武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一代武林宗师。1990年病逝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效荣有四女一子,其子王文俊原在上海市第一石油机械厂工作,后调任市公安局防暴大队总教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