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龙钩

龙钩

龙钩为古人束带之用,是玉带钩中的一种。现今有少数人用于挂在胸前或裤头上,早期龙钩多用白玉制作,后来也用翡翠玛瑙制作。1967年在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战国早期的曾侯墓出土的三件玉带钩中,有一件是为龙首钩,腹部隐起云纹;另二件为鸟首钩和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钩。

现今的龙钩一般由一个老龙头(在一端)和一条小龙(在中间)组成,有直的和弯曲的二种,大的可作摆件,小的可作挂件。至今在中国一些个体玉雕专业户中仍有生产制作这种龙钩的。常利用玉料上的部分翡翠雕作老龙头,形成受人喜爱的俏色玉雕。

简介

历史上玉龙钩的流行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战国至汉代;二是元明清时期。玉质多为新疆的白玉黄玉青玉墨玉碧玉水晶玛瑙翡翠等。

元明清时期玉带钩风靡于世,现存数量亦较大。它一端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装饰以龙首铜像居多,有的在钩背上再琢一小龙,谓之(古有龙九子螭居其一之说),昂首与大龙首相对,毛发毕现,四足凌空,双尾神采奕奕,故谓之双龙钩。

形态特征

元代

元玉龙钩外形较宽,像琵琶,钩首瘦长,多浅浮雕龙纹、花卉纹,头小而扁长,短且靠前,面额平整,眉额隆起,眉毛上扬,从侧面看,龙颈稍厚,龙嘴多数闭口,少数微微张口,龙嘴口部上下较平直。钩体常雕蟠蠕、荷莲及其他花卉图纹,蟠蠕紧贴腹面,双肩上耸,前腿同时向前伸,呈爬行状,后腿一弯一伸,矫健有力。钩钮琢成长方形环孔或锤形,钮端扁圆,贴于尾部。

龙首小而扁长,龙的双角表现不清。龙首眉毛上扬,相向弯转呈勾云纹;眉额隆起,有重眉压眼之感;龙首铜像吻部用阴刻线条表现唇和上下的排牙;龙嘴侧横钻一对穿孔,以示空腔;龙无鬓而有发较粗,发有两撮、三撮之分,且有长有短,长者可披肩。

龙钩的钩背上琢的皆系螭,有作伏地状的浮雕,也有螭身腾起其口含灵芝,方首单尾,但尾后部左右卷曲分离。螭身细呈弧形,曲线流畅,偎依贴附在大龙身上,用深雕技法。其龙首与螭之间的间距较大。

明代

明玉龙钩造型较元朝丰富,有琵琶形、膛螂肚形、条形、圆棒形及雕成龙、蠕、鸟、兽、虫等异形带钩,膛螂肚形数量最多,钩头多为龙首,头短,微昂,前额稍隆起,虾米眼,龙颈较窄,蠕身呈腾空之势,张口露齿,与龙头作近距离相望。

龙首昂起,较宋时宽大,龙眼显然已从重眉中游离出来,眼球突起;螭的耳尖由元代下耸式转而向上方耸立;钩的躯体造型已从琵琶形转向螳螂形,钩体变薄,钩钮亦低,有的为花瓣形钩钮。

清代

清玉龙钩头大且圆粗颈高昂着,龙眼凸现,鼻翼开阔,嘴上下略倾,龙嘴开口大而深,头上不刻龙发,钩身弧度变小,钩钮较矮,蠕虎则呈腾空之势,或作伏地之状,钩面腾空的蟠蠕纹饰较图案化。纹饰图案为此时期之新创。

选料讲究,玉质纯净,脂感较强,除了继承明代的传统以外,雕刻更细腻和丰满,可谓毫发不爽。唯其刀法生辣,出筋露骨,以手抚之其棱角和运刀的交接处有楞手之感。

其一,龙首额部出现块状起凸,龙眼更突起谓之“虾米眼”;龙耳由猫耳形转为棒状形;龙腮上亦出现了表示力度的块状肌肉,鼻翼开阔,鼻尖突起,露出角状鼻孔,龙嘴开口比元明大而深,龙首较短不刻龙发。

其二,螭的圆窝状耳向上隆起,额部出须,螭体圆浑,螭首上仰,螭身抬起而与钩背的连接点较多。龙首铜像与螭之间的距离比之明代更窄。

其三,钩身厚薄均匀,线条形板块,钩钮薄而短。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