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野豌豆
大花野豌豆(学名:野豌豆属 bungei)是豆科野豌豆属的一二年生缠绕或匍匐伏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分布在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西南、东北、西北、江苏省、山东省、华北、安徽等地,生长于海拔280米至3,800米的地区,多生长于田边、草丛、谷地、山坡以及路旁。
形态特征
大花野豌豆是一年生草本,高15-30(40)厘米。茎有棱,多分枝,无毛或稍彼细柔毛。偶数羽状复叶,具3-4(5)对小叶,叶轴末端为单一或分歧的卷须;托叶半箭头形,长3-7毫米,有1至数个锯齿;小叶长圆形、线状长圆形或倒卵形,长10-25毫米,宽2.5-6(8.5)毫米,基部圆形,先端截形或微凹,有时呈不规则的牙齿状,全缘,表面无毛,背面疏生细毛。
总状花序腋生,比叶稍长,具2-3朵花;花红紫色,长20-25毫米,花梗比萼短,有毛,萼钟形,被细毛,萼齿三角形至披针形,下萼齿比上萼齿长;旗瓣倒卵状披针形,顶端微凹,翼瓣短于旗瓣,长于龙骨瓣;子房有细长柄,沿腹背缝线有毛,毛常为金黄色,柱头附近密生长毛。荚果长圆形,稍膨胀或扁。花期5-7月,果期6-8(9)月。
生长环境
大花野豌豆适应的生态幅比较宽。它适应的年均温范围为-1℃至17℃;年降水范围为400-1500毫米,适应的海拔高度为2000-3450米。在暗栗钙土、黑钙土、山地里土、黄壤,红壤、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上均能生长。它在疏松、湿润而肥沃的沙壤土上生长最好。适应的土壤pH值为5.5-8.5。大花野豌豆是一种中生性牧草,喜水、嗜肥,不耐旱、不耐水渍、不耐土壤贫瘠。当土壤水分下降到8.9%以下时即导致整株枯死。
大花野豌豆喜光照,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株丛大,分枝多,茎蔓粗壮,而在荫蔽条件下,虽然也能生长,但茎蔓细弱,茎节变长。在牧区喜生于草甸草原、草甸群落中,在农、林区则喜生于湿润草坡,林缘、疏林下、路旁、田埂、沟坡及荒地上。一般多散生,也常常形成小片的单优群丛。是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草场常见的豆科牧草。
生长习性
大花野豌豆在温带地区,一般呈一年生性状,而在北亚热带以南地区,除春季出的苗当年完成生育期呈一年生性状外,秋季出的苗,一般能以绿色株丛越冬,翌年完成其生育期,则呈现越年生的性状。8月底9月初出的苗入冬前能开花,越冬较困难,9月底以后出的苗,可以安全越冬,来年2月中旬返青,5月下旬荚果成熟,生育期长达230-240天,而3月上旬以后出的苗,一般于6月上旬果熟,荚果成熟后,植株很快干枯,生育期约90天左右,比越年生的物候期推迟7-10天,比温带地区提前15-25天。当日均气温达5℃以上时即可萌发返青,但种子均温达10℃以上时才能萌芽出苗。最适宜的发芽温度为15-20℃。
繁殖
大花野豌豆依靠种子进行繁殖。一棵生长发育良好的植株可产种子数百粒。完全成熟的荚果能自行开裂,将种子撒播地面,种子发芽率85%左右,适宜发芽的覆土深度为2-3厘米。埋于深土层尚未发芽的种子,发芽力可保持2年左右。
主要价值
大花野豌豆茎蔓细弱,茎叶柔软,无怪味,但有疏长毛,在中国青海省东部牧区,牛,羊仅采食其幼嫩茎叶,被视作低等牧草;在亚热带地区,其幼嫩茎叶,马、牛、羊均乐食;开花后马、牛亦乐食,绵羊采食,晒制成青干草,马、牛;羊均采食,但产草量不高,应是一种中等豆科牧草。大花野豌豆适于放牧利用,在开花期以前,以放牧牛、羊为好,也可晒制于草饲喂马、牛、羊,幼嫩时,割后切碎喂猪、禽均可。除饲用外,它富含氮、磷、钾等肥分元素,可作绿肥利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