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是法国作家、诗人维克多·雨果的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于1831年1月14日首次出版。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巴黎圣母院的故事:副主教克洛德出于其内心的占有欲和邪恶性,企图设计骗局对吉普寨女郎埃斯梅拉达斯梅拉达进行图谋不轨,而外表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倾尽全力营救埃斯梅拉达斯梅拉达却未成功,埃斯梅拉达还是被判了死刑。最终卡西莫多愤怒地将克洛德摔下了教堂,自己也为埃斯梅拉达殉情了。

该作品以艺术的手段成功地描绘了15世纪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百态的社会生活,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封建教会阴险、毒恶、无耻的面目,并对其进行了无形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作品还客观呈现了法国1830年爆发的“七月革命”精神,高度赞扬了被压迫下穷苦百姓敢于斗争、正直善良的精神。

《巴黎圣母院》被认为是维克多·雨果写作生涯中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属于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小说方面质的飞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小说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音乐剧。

内容简介

在《巴黎圣母院》这本小说中,主人公卡西莫多是一个又驼、又瞎、又跛、又聋的丑八怪,先后遭到了亲人和整个社会遗弃,却从小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所收养,做了教堂的撞钟人。

外貌正经的克洛德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埃斯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于是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了埃斯梅拉达,不料途中埃斯梅拉达被骑兵上尉队长菲比斯所救,埃斯梅拉达因而爱上了菲比斯。

但菲比斯生性风流、四处留情,最后因为表妹的丰厚嫁妆和贵族地位,而同意和表妹结婚,被怀恨在心的克洛德刺杀。但克洛德却将杀害菲比斯的事情嫁祸于埃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

行刑时,卡西莫多将埃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埃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埃斯梅拉达被由克洛德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卡西莫多愤然将克洛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西莫多抚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殉情了。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9世纪20年代,当时的法国正好处于被资产阶级革命政权推翻的波旁复辟王朝时期。在波旁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而到了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又结束了波旁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

在《巴黎圣母院》作品中,维克多·雨果通过描述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反映了巴黎社会的现实生活,表达了对封建教会阴险、毒恶、无耻面目的厌恶,同时也赞扬了被压迫下穷苦百姓敢于斗争、正直善良的精神。

创作灵感

雨果在探索位于法国西岱岛上的巴黎圣母院——一座历尽沧桑的“哥特式作品”的时候,在两座钟塔之一的阴暗角落里发现了一个中世纪留下的手迹——希腊文字ΑΝΑΓΚΗ,这些字母所蕴含的悲惨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动了这位天才作家,由此激发的他创作灵感,促使他写下了《巴黎圣母院》这本文学巨著。

在《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过程中,维克多·雨果将其独特的建筑美学思维贯穿其中,将建筑与文学完美地加以融合,从而为小说创造出了最好的艺术效果。

创作过程

1828年,在雨果对《巴黎圣母院》这本小说尚处于酝酿构思之时,雨果已跟一个书店老板进行了小说约稿。当时书店老板只给了雨果五个月的期限,如果不按时交稿,便要罚款。恰巧,雨果搬家,丢了笔记本,他要求老板放宽期限,老板同意再给五个月时间。雨果买了一瓶墨水和一身灰色毛线衬衣,把平时的衣服脱下来,锁在柜里,为的是免受出门的诱惑。用他的话来说是“象走进牢房一样”。此后,吃饭睡觉,从不离开案头。创作占据了维克多·雨果整个身心,他全神贯注,日夜写作,不觉得疲乏,他买来的那瓶墨水也恰好用完,他用最后一滴墨水写完了最后一行字,终于提前两周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人物介绍

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长相丑陋的畸形儿,自小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每天负责敲钟。为了报恩,他对克洛德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本性被复活了,于是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险中的埃斯梅拉达,并且不图任何回报,在埃斯梅拉达被判死刑后,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克洛德推下教堂摔死,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死去。

埃斯梅拉达

埃斯梅拉达在小时候被吉普赛人从妓女母亲的呵护下偷走,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虽然饱尝人世的艰辛与苦难,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乐于助人的心。当乞丐国王要绞死格兰瓜尔时,她承诺要与格兰瓜尔结婚救下了他的命;当卡西莫多接受刑法口渴难耐时,只有她站出来以德报怨为他送水。当克洛德威胁她,只要接受他的爱就能够获得自由时,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当菲比斯不顾她的安危死活时,却依然痴心执着地爱着他。最后,埃斯梅拉达拒绝了克洛德威胁让她满足他的情欲要求,被克洛德交给了国王的军队绞死了。

克洛德·弗洛罗

克洛德从小接受了良好的宗教教育,是一个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知识渊博的青年,他收养丑陋的卡西莫多、照顾年少的弟弟。在成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后遇到了美丽的埃斯梅拉达,克洛德真实的人性开始表现出来,内心强烈的占有欲迫使他去跟踪、绑架、强抢埃斯梅拉达,最后因为将埃斯梅拉达送去判处绞刑而被愤怒的卡西莫多推下教堂摔死了。

菲比斯

菲比斯是一个外表英俊潇洒、看似美好的皇家卫队队长,深受女孩子的欢迎和喜爱。菲比斯因为表妹丰厚的嫁妆和贵族地位,而同意和表妹结婚。但另一方面,他贪图于埃斯梅拉达美丽的外表,一时兴起去追求她。单纯的埃斯梅拉达却死心塌地爱上了这个男子。当克洛德因嫉妒袭击菲比斯时,他侥幸逃脱一劫,却使埃斯梅拉达冤死在了绞刑架上。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巴黎圣母院》描述的是善良的无辜者在专制制度下遭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少女,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维克多·雨果把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放在中世纪阴森黑暗的背景上,描写那个专制主义统治着的、教会势力极为猖的社会,如何像一个巨大的罗网威逼她、迫害她,以令人恐怖的手段把她置于死地。以波希米亚少女为迫害对象的宗教狂热,教会人物为满足卑鄙的兽欲而施展的恶毒阴谋,专制国家机器的野蛮与残暴,所有这些都被雨果以浪漫主义的笔法描写得像噩梦一样可怕。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现了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的黑暗,突出了作品的反封建的主题。

这本书也是为了叙说“命运”一语而写作的,维克多·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牺牲的惨烈结局。

艺术特色

离奇的情节

雨果在谈到《巴黎圣母院》的特色时曾说“这本书如果有什么优点,是在想象、多变、幻想的方面。”这里所说的“想象、多变、幻想”表现于情节描写就是情节的离奇。而《巴黎圣母院》的情节不仅具有离奇性,而且于离奇的情节之中包含着鲜明的现实主义因素。作者在构思情节时,不仅注意了它的离奇性,而且注意了它的现实性和概括性。这样,《巴黎圣母院》这本小说浪漫主义的夸张便与现实主义的写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体现了奇而不俗、奇不失真的原则。

非凡的人物

《巴黎圣母院》中人物几乎都是非凡的,都是在忠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夸张塑造出来的。关于想象,维克多·雨果能够“‘很据一个模糊的影子”画出一个“忠实的形象”。关于夸张,他在《心声集序》中说“应该从此时此地把一切事物放在将来的背景上,一方面缩小它们某些部分,另一方面则夸大它们某此部分”。这样,经过想象和夺张,一个个非凡的人物被创造出来,既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又迷谩着浓郁的现实主义的精神,所以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活在各国读者的心间。

强烈的对照

《巴黎圣母院》中的对照艺术是高超卓绝的。由于它是作为浪漫主义的艺术惠则,因而具有鲜明的夸张性和传奇色彩;又由于它是作为维克多·雨果的一种总的艺术原则,所以饱含作者的激情,体现作者的理想。雨果认为,美丑对照的原则是全面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所以强烈的对照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巴黎圣母院》而言,纵横于作品全篇、贯穿于始终、渗透于细部,形成一个结构庞大、层次绵密井然、相互关联、各方照应而又富于变化的对照系列,呈现出完美的整体性。

独特的细节

《巴黎圣母院今的细节描写,不仅具有真实性和夸张性,而且具有传奇性和象征性,因而显示了细节描写的独特性。《巴黎圣母院今在细节描写上的这些特点,比较集中地体现于针对克洛德的一些细节描写上:克洛德不顾宗教的戒律,疯狂地爱着爱斯梅哈尔达,并企图长期占有她。因此,他不允许任何其他男子爱她、接近她,那怕是碰她一下。他这种变态的嫉妒心理、通过他在四种不同场合中的一系列细节有力地表现出来。

异峰突起的场面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中的场面描写是杰出的,那么它的场面中的“异峰”的描写就更加杰出。它不仅象头羊带动群羊前行那样牵动情节的发展,而且闪射着人物性格的光辉。

新颖的对话

维克多·雨果不仅在理论上批判了伪古典主义在艺术表现上的“俗套”和偎化,而且在创作上去现了自己的“新发现”和“创造性”。他在《巴黎圣母院》中关手“并行不交”的对话的创造,就是这种“新发现”和“创造性”的表现。所谓“并行不空”的对活,就是两人谈话,各人说各人的,表面看来彼此并不交锋,但有内在逻辑联系。这种新的对话,极其罕见,它不仅发展了一般对话的形式,而且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综上所述,《巴黎圣母院》在艺术表现上的成就是卓越的杰出的,在一些方面发展了前人的传统,而在另一些方面则独辟蹊径有所创新和突破,不但为当时灼读者所称道,而且使后来的读者亦耳目一新。

作品影响

《巴黎圣母院》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意义,影响深远。这部小说打破了以往古典主义的梏,是浪漫主义作品中一座里程碑,深刻影响了后代诸多作家的写作和浪漫、批判主义作品的诞生。《巴黎圣母院》面世之后,曾多次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戏剧等。

作品评价

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我学到了“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事物”的品质。 ——巴金(中国当代作家)

《巴黎圣母院》写得多好啊!近来又重读三章。——福楼拜(法国作家)

出版信息

中文译本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出生于法国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波拿巴的哥哥西班牙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

雨果自小天资聪慧,随父在西班牙驻军,对写作充满兴趣。9岁时开始写作,他15岁时写的《读书乐》在法兰西学士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赏赐他年金,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而这几部都是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维克多·雨果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十九世纪,他的文学生涯多达六十年之久,其创作力经久不衰。作为浪漫主义的重要作家,他的小说篇篇动人,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它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即《钟楼怪人》)、《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叫《船长》)。

参考资料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 期刊.中国知网.2022-02-18

回溯大教堂时代之《巴黎圣母院》赏析.中国知网.2022-02-18

论《巴黎圣母院》原型之谜.中国知网.2022-02-22

试论《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中国知网.2022-02-22

宿命与人性——浅析《巴黎圣母院》的思想精神.中国知网.2022-02-22

雨果简介.豆瓣读书.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