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清
朱有清是江苏常州人,十几岁时曾在苏州南味店学徒,他精通江南食品糕点的制造,又会经营,不久,买卖干得很兴旺,店铺扩大了,由原来的一间门面增至四间门面,职工由三四个人,增至十几个人。但是,没几年朱有清身得重病,各方投医治疗也是无效,终于在1936年病逝。
发展历史
朱有清从1916年开始经营桂香村后,在西单白庙胡同口建了一座三间门面,面积达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亮起了“桂香村南味食品店”的招牌。“桂香村”三字牌匾悬挂在店铺门脸正中,桂香村采取前门后厂,自产自销的方式,制作各式南味糕点、糖果、火腿、腊肉、香肠、蜜饯、烟酒、米粉干等。朱有清自小就在苏州市、扬州市等地球科学得一手制作南味糕点的好手艺,他特意从南方雇了技术工人、店员十几人,并在北京招学徒,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桂香村食品种类多,制作精。朱有清对每个品种都精心调制配方,选用上好原料精工细作,讲求色、香、味、形俱佳,保持地道的苏杭美食风味特色。如牛舌饼,皮酥层多,馅绵软松散,甜成适度,椒盐葱香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又酥又脆的小桃酥,面细油多,若用开水冲搅即可成为一碗油炒面;不足寸高的南豆糕,以油和面,口感酥软,一斤能制作出36块,块虽小却内中馅,每块豆糕面上还别出心裁地印上“桂香村南豆糕请品尝”的字样,十分精致小巧,好吃好看又好玩。
桂香村制作的食品,在原料、配方、工艺,以及外形上也并不都是一成不变的。如南豆糕原来一斤制作22块,后来经过观察研究发现,食客特别偏爱这种小巧玲珑的袖珍点心,既可以解馋,还可以欣赏把玩,也特别适合老人和孩子零食,因此就改为一斤36块了;桂香村的排叉不仅又香又脆,还根据北京市市场情况,加进了黑芝麻,嚼起来余香绕口,在口感和观感上都体现了桂香村产品的与众不同。
桂香村自制和仿制南方各省的肉食品也别具风味。如江苏风干鸡、南京板鸭、无锡排骨、苏式猪油年糕、苏式粽子和广式粽子、广东香肠、福建肉松、湖南腊肉等,许多都是现做现卖,常常是刚出锅的肉食品,热气腾腾的就已经被等候的顾客买走了。当年店里“桂香村”牌匾两旁最显著的位置,各有一块窄幅牌匾,用来推荐介绍店内的食品。但牌上宣传介绍的食品,既不是著名的糕点糖果,也不是高档的山珍海味,而是“味珍鸡”和“香清豚蹄”。桂香村把鸡爪子和猪蹄子粗料细作,香清味珍,隆重向顾客推出,店内其他肉食品的精美就更不在话下了。
桂香村在经营管理上也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注意品牌形象,店堂内始终整洁明亮,食品陈列、包装有序;以销定产,产品丰富,供货充足,并保持新鲜。第二,重视产品推介宣传。逢处过节,都在店门前扎起彩牌楼营造气氛,在显著位置介绍本店供应的重点产品;每推出新品时,也在门前立牌宣传介绍。春节前半个月开始,就在店内开辟节日食品专柜,把过节所需各种食品集中陈列,便于顾客选购。第三,有销售服务上,延长营业时间,扩大销售渠道。桂香村坚持每天安排少量店员营业到晚间十一二点,待附近戏园散戏之后才闭门停业。桂香村还接受顾客电话订货,对大客户可以送货上门;柜台内外安排专人待客,向客人介绍产品,要求热情、周到、礼貌。这些都是桂香村赢得百年声誉的重要保证。
1936年朱有清病故,其子朱世杰继续经营。1941年,外姓人雷绍瑜、张光蕴把桂香村从朱世杰手里租了过来。又集资15000元,扩大营业规模,店员也从原来的10余人增加到30余人。桂香村经营扩大后,仍继续保持原有风味特色,自制和采购各种食品500余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