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毛叶山桐子

毛叶山桐子

毛叶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var.vestita Diels)是大风子科、山桐子属下的一个种。落叶乔木,产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三省的南部和中南区二省、华东六省、华南二省及西南区三省等省区。生于海拔900-3000米的深山区和浅山区的落叶阔叶林中。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8-21米;树皮淡灰色,平滑,不裂;小枝圆柱形,细而脆,黄棕色,有明显的皮孔,冬日呈侧枝长于顶枝状态,枝条平展,近轮生,树冠长圆形,当年生枝条紫绿色,有淡黄色的长毛;冬芽有淡褐色毛,有4-6片锥状鳞片。

叶薄革质或厚纸质,卵形或心状卵形,或为宽心形,长13-16厘米,稀达20厘米,宽12-15厘米,先端渐尖或尾状,基部通常心形,边缘有粗的齿,齿尖有腺体,上面深绿色,光滑无毛,下面有密的柔毛,无白粉而为棕灰色;脉腋有丛毛,基部脉腋更多,通常5基出脉,第二对脉斜升到叶片的3/5处;叶柄长6-12厘米,或更长,圆柱状,有短毛,下部有2-4个紫色、扁平腺体,基部稍膨大。

花单性,雌雄异株或杂性,黄绿色,有芳香,花瓣缺,排列成顶生下垂的圆锥花序,花序梗有疏柔毛,雄花雌花稍大,直径约1.2厘米;萼片3-6片,通常6片,覆瓦状排列,长卵形,长约6毫米,宽约3毫米,有密毛;花丝丝状,被软毛,花药椭圆形,基部着生,侧裂,有退化子房;雌花比雄花稍小,直径约9毫米;萼片3-6片,通常6片,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2.5毫米,外面有密毛,内面有疏毛;子房上位,圆球形,无毛,花柱5或6,向外平展,柱头倒卵圆形,退化雄蕊多数,花丝短或缺。

浆果成熟期血红色,果实长圆形至圆球状,高过于宽,果梗细小,长0.6-2厘米;种子红棕色,圆形。

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生长环境

毛叶山桐子是阳性速生树种,对气候条件要求不严,生长适应性强:耐旱、耐贫瘠、耐高温低寒(-14°C~40°C)、喜温暖气候和肥沃土壤,适宜的土壤PH值为6.15~7.15,在弱酸性、中性和弱碱性沙质土壤里均能正常生长,在地势向阳、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方,生长较快,年降雨量在800毫米~2000毫米,通常分布于海拔900-2000米,海拔900米以下难见到。

地理分布

产于陕西省甘肃省河南省三省的南部和中南区二省、华东六省、华南二省及西南区三省等省区。

栽培技术

毛叶山桐子是雌雄异株植物,雌性植株在脱离雄性植株的条件下也能长出一些果实,但想要获得果实和种子必须同时栽培雌株和雄株。毛叶山桐子在天然条件下繁殖能力极弱,人工栽培幼苗亦极其困难。自然环境下的野生毛叶山油桐分布稀少。人工繁殖毛叶山桐子的最大技术障碍是种子的发芽。经过农林专家们多年的研究,用人工催芽技术,可使毛叶山桐子的发芽率达98%或以上,总成苗率(苗高1.5米)达95%以上。

种子催芽

于12月上旬,将种子取出,用3%高锰酸钾消毒0.5小时,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把冲洗干净的种子放在40-50℃温水中浸泡1天,然后把种子捞出,将种子与高锰酸钾消毒处理后的河沙按1:3的比例混合,装入瓷盘,在冰箱恒温5℃状态下进行催芽。

播育苗盘

由于毛叶山桐子种子极小,采用陆地条播出芽率不是很理想,而利用穴盘育苗的形式,在其刚露出胚根时,就点种在装有草炭土、细炉渣、园土按5:4:1比例配置基质的穴盘内。该基质既疏松透气,又保水保肥能力强,有利于种子的生根。

移入营养钵

待毛叶山桐子两片叶子露出时即可上营养钵。所用基质将园土、炉渣、草炭土按6:3:1的比例混合而成,并适当加入腐熟的肥料。再用50-100倍甲醛液拌土覆盖,在阳光下暴晒1周后即可使用。

移栽幼苗

当幼苗长至5-10厘米左右即可移至室外,5月中下旬棚外温度相对稳定时为为佳移植时间。

苗期管理

在幼苗的整个生长期立枯病最为严重。子叶出土后,为防止幼苗发生立枯病等病害,在幼苗生长早期,每隔10天喷800倍的立枯净进行消毒。5-7月份各追一次复合肥,每667平方米用量为5-10千克,每次追肥要注意浇水,及时松土除草。8月份以后一般不再追肥,适当控水,以防止苗木徒长,影响其木质化程度,降低苗木的抗寒力。

主要价值

经济

果实含油率20%-30%,种子含油率20%-26%。可制肥皂或做润滑油,是优质食用油和高级护肤皂、保健品的上佳原料。

毛叶山桐子木材松软,可供建筑、家具、器具等的用材。花多芳香,有蜜腺,为养蜂业的蜜源资源植物。

园林

为山地营造速生混交林和经济林的优良树种;树形优美,果实长序,结果累累,果色朱红,形似珍珠,风吹袅袅,为山地、园林的观赏树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