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园梦忆
《槐园梦忆》是一本由梁实秋撰写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多篇文章,包括对女性、男性、儿童、中年人、老年人、退休生活的描写,以及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场景的观察和思考。此外,书中还包含了对饮酒、吸烟、梁实秋旧居生活等方面的描述,以及对《新月》杂志的记忆和对谈话艺术的研究。梁实秋以其独特的文风,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融为一体,其作品不仅旁征博引,而且内蕴丰富,行文中崇尚简洁,注重文调的雅洁与情感的渗透。他的文笔机智而富有情趣,既严肃又幽默,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内容简介
《槐园梦忆》是梁实秋晚年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特别深刻地表达了他对逝去妻子程季淑的深切哀悼之情。在这本书中,梁实秋回忆了自己与程季淑共同度过的岁月,以及她不幸去世的悲痛经历。这些文字深情款款,充满了对故人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年1月-1987年11月3日),原籍浙江省杭州市,出生于北京市。学名为梁治华,字实秋,曾使用秋郎、子佳作为笔名。1915年秋季考入清华大学,在校期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1920年9月,他在《清华周刊》增刊上发表了首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七版刊登了他的首篇散文诗《荷水池畔》。1923年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1926年归国后在东南大学任教。次年,他来到上海市,负责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并与张禹九合作出版《苦茶》杂志。不久之后,他成为暨南大学的教授。起初,梁实秋推崇浪漫主义,创作了不少诗歌。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期间,他受到了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的影响。1926年,他在《晨报副镌》上发表了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批评当时的新文学存在着浪漫主义的混乱趋势,并提倡在理性的引导下,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1930年,应杨振声之邀,梁实秋加入青岛大学,担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1932年,他转至天津市,编辑《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1934年,他被聘为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天,他创办了《自由评论》,并先后主编了《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七七事变爆发后,梁实秋独自离开家庭前往后方。1938年,他成为国民参政会的参政员,并在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同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的常务委员。同年年底,他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抗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北平市,担任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1949年,他迁往台湾,继续在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任教,并逐步晋升为系主任,后来又兼任文学院院长。1961年起,他专门从事英语研究所的教学工作。1966年退休后,梁实秋专注于散文和翻译工作。他的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自1949年起陆续出版了四辑。30年代起,他开始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了四十多年,直到1970年完成了全部剧作和诗歌的翻译,共计37部戏剧和三部诗集。晚年的他还花费七年时间完成了百万字的巨著《英国文学史》。
目录
辑一 雅士雅事
书房
文房四宝
信
书法
画展
下棋
音乐
听戏
旅行
照相
高尔夫
辑二 乱点烟茶
参考资料
槐园梦忆.豆瓣.2024-08-16
梁实秋生平.瑞文网.2024-08-16
梁实秋的一生三件事.清华校友总会 .2024-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