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翅鸟
镰翅鸟,拉丁学名:Dendragapus falcipennis。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鸡形目,松鸡科,镰翅鸡属,镰翅鸟。分布区域:黑龙江省的下游以及小兴安岭东北侧、俄罗斯库页岛等,在国外仅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以东到鄂霍次克海岸、乌苏里江和萨哈林岛等地。十分罕见,是典型的森林鸟类。
外形特征
镰翅鸡的体长为32~41厘米,体重为600~700克。雄鸟和雌鸟的羽色相差不多,只是雌鸟羽色稍淡。头顶到后颈为灰橄榄色或沙黄色,具窄的黑色斑纹;眼的后面有一个白纹;其余全身的体羽
都是黑褐色,杂以灰色和沙黄色虫状斑,下胸部和腹部为黑白交替的横斑;翅膀短圆,最特殊的是翅膀上的初级飞羽硬窄而尖,呈镰刀状;尾羽有16枚,中央尾羽褐色,其他尾羽黑色,上面有宽阔的白色羽端。眼睛内的虹膜为黄褐色,眼的上缘有一个鲜红色的裸露的皮肤;嘴为黑色;腿上被有羽毛,脚和趾为黄褐色。
形比黑琴鸡小,比花尾榛鸡稍大。雌雄羽色相似;体羽一般黑褐,而杂以灰 色和沙黄色横斑;翅上飞羽呈镰刀状;尾具宽阔的白色羽端。形态 雄性成鸟:上体大都黑色,具灰色和沙黄色横斑;头顶暗灰,微杂以黑色;上背 黑,羽端沙黄;下背、腰、尾上覆羽、肩羽及翅上覆羽等亦以沙黄色;肩、下背及腰等还在羽 端处具白色羽干点斑;初级和次级飞羽以及外侧覆羽大都暗褐色,次级飞羽的羽端及外缘 缀白。颏、喉及两颊黑;眼后有一白斑;前颈及颈侧黑,而具黄斑;胸及腹中央淡灰黑,下体 余部亦灰黑,各羽具一白色次端横斑,此斑向后至两胁渐变为心脏形;肛周羽白;尾羽及尾 下覆羽黑,并有宽阔的白色羽端。
雌性成鸟:头与颈具黑色和皮黄色相间的横斑,羽端杂以沙色;上背黑,各羽具一皮 黄色次端斑,羽端亦杂以沙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满杂以黄灰及黑色,羽端呈沙灰色,并于次端处具一淡皮黄色羽干点斑。颏、喉及头侧多少杂以白色,颈和上胸黑而具皮黄色 斑;下胁灰黑,各羽具一宽阔的白色次端斑;下体余部相似,但羽基密杂以沙黄色,外侧尾羽的外稍沾皮黄色。
虹膜黄褐色,眼上有一块红色裸出部;嘴黑 色;脚和趾黄褐色。
生活习性
秋、冬季节没有明显的迁徙行为,只是栖息的海拔高度略有下降。繁殖期多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结成数只的小群,最大时有10余只。
冬季的食物主要是云杉、冷杉属、落叶松等针叶植物的嫩枝、嫩芽、种子等。其他季节除针叶树外,还以越橘、岩高兰、悬钩子属、绵毛果苔、醋栗、草莓等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枝芽、花蕾、草籽和浆果等。它们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甲虫、蜗牛和蚂蚁,但育雏期喂食昆虫。
栖息环境
镰翅鸡是典型的森林鸟类,主要栖息在越桔、兴安悬钩子、矮石松、悬钩子、醋栗等下木及植被茂盛、浆果丰富的落叶松、冷杉、云杉等针叶林中,特别是林中空地、火烧迹地、田野、草地、沼泽、灌丛等相交替的低山地区,栖息的海拔高度范围一般在700~1600米。
繁殖方式
镰翅鸡的繁殖期是4~7月,4月下旬就开始出现发情和求偶行为。它在求偶、繁殖和育雏等方面,都与其它松鸡科鸟类很相似。发情的雄鸟先停歇在树上,带着它的膨松羽毛、肿胀的眼上部鲜红色裸皮和类似松鸡求偶炫耀的严肃姿态,尾羽呈扇状竖起,并伸直头和颈,且伸得很低,除了尾羽上举或呈扇状而发出了轻微的沙沙声外,整个森林显得十分的寂静。然后雄鸟飞落到了地面上,一边整理羽毛,一边发出颤动而拖长的类似“呜—呜—呵—呵”的叫声和类似松鸡的“咔嚓,咔嚓”的声音。声音十分响亮,能传到几百米远。它们也有时站在大树桩上,伸展翅膀,进行有力的拍打后,跳起1米多高并发出宏亮的尖叫声。这样反复进行,持续时间达数小时。
交尾之后,雌鸟便开始筑巢产卵。筑巢的生境一般在向阳的山坡上的越橘等灌丛中,常在倒木下或树根旁的地面上。巢很简陋,在地面凹处用松枝和越桔等灌木的小枯枝搭成,内有树叶、羽毛等物铺垫。镰翅鸡每窝产6~10个卵,最多为15枚。卵的颜色为淡褐色,具橄榄色或褐色小斑点,大小为43~48×31~32毫米。孵化由雌鸟承担,孵化期至今尚不知晓,只是6~8月可以见到雌鸟带着一窝雏鸟在山林中活动。
分布范围
镰翅鸡是松鸡科鸟类中分布范围最狭小的一个种,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仅见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上游以东到鄂霍次克海岸、乌苏里江和库页岛等地;在中国境内则仅分布于黑龙江省省、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下游,十分罕见,是典型的森林鸟类。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