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蓓蕾
毛蓓蕾(1926~2004.2.27)女,江苏吴县人,小学教师,全国著名特级教师,13岁开始从教,解放后长期任教于上海市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毛蓓蕾老师在教学中倡导“以心育人”,是教师的典范。她是上海市第七届和第八届人大代表,先后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市模范班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等。
人物生平
毛蓓蕾(1926~2004),江苏吴县人,13岁开始从教,解放后长期任教于上海市虹口第三中心小学。她是上海市第七届和第八届人大代表,先后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市模范班主任、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以及中国福利会妇幼事业香樟木奖、上海市中奖教金奖励等。
“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毛蓓蕾始终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从教格言。她长期担任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少先队工作等领域长期耕耘、探究。20世纪80年代,她率先开展小学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发表文章200多篇、著作多部。退休后,她仍关心教育事业,指导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患病期间,她忍受癌症折磨,撰写凝聚一生教育心得的《心之育》一书,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毛蓓蕾在去世前嘱咐亲人,死后不开追悼会,不搞任何仪式,组织上送来的费用全部交给教育工会,捐赠给困难学生和老师。
心之育作品
去世前一个星期,毛蓓蕾在上海新华医院的病床上口述了一段话:“我还有好多好多话想说,我要把小孩子透露给我的心里话都告诉大家,但这个任务我完成不了了。我想会有许多老师做得更好更多。”
这段感人肺腑的临终留言,收录在毛蓓蕾的遗作《心之育》中。
“把孩子们透露给我的心里话都告诉大家”
与死神赛跑,毛蓓蕾冲刺成功,完成了凝聚一生心得的《心之育》。 2000年,毛蓓蕾被检查出患有肺癌晚期,老人面对死亡十分坦然。“我的生命以日计算了,但我想尽快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育心得留给后人。2001年7月,在癌症手术后的第二年,她在病痛中毅然出版了37万字的《毛蓓蕾少先队教育文集》。之后,她不断地与时间赛跑,与死亡搏斗。2001年秋天,毛老师开始和上海教育出版社筹划出版最后一本书《心之育》,出版社考虑到毛蓓蕾病情,建议请人代笔,却屡遭拒绝。“这是我的真情实感,必须要亲自写才行。”癌细胞大范围扩散,变本加厉地侵袭着毛蓓蕾老师的身体,剧烈的疼痛常会打乱她的思绪,毛蓓蕾靠服用镇痛药艰难地支撑着。实在忍不住,她干脆走到钢琴旁,一遍一遍弹起自己最喜爱的曲子《少女的祈祷》,用音乐缓解钻心的疼痛。 2003年12月,毛蓓蕾的右锁骨因癌细胞扩散导致断裂,她再也无法握笔写字。上海虹口区教育局送来了录音机,让她口述完成来不及写的书稿。“每天,她下床整理好衣容后,好像又回到昔日的课堂,又回到孩子们中间,对着录音机充满激情地讲述着……”女儿周白桦说,那神情、那声音,像在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 2004年年初,癌细胞全身扩散后,毛蓓蕾从吃着止痛药一笔一画地写,到躺在床上口述由别人代笔,再字斟句酌亲自修改。她一天比一天呼吸困难,家用氧气量从最初一天使用1瓶,到后来24小时不能中断。书中字字句句凝结着毛老师对孩子真挚的爱!
“孩子们的事没一件是小事”
毛蓓蕾少年失学,1939年13岁的她走上教坛,当上“小老师”,她深知孩子对学校的渴望,她更知道,孩子们的事没一件是小事。 20世纪80年代初,毛蓓蕾在全国率先进行小学德育课程的探索,她首创的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和谐性的教育原则很快影响全国,被评为全国第一位思想品德学科特级教师。“用爱拨亮孩子心中的灯”是毛蓓蕾常说的一句话。她视班级学生如珍宝,把爱辐射到每位孩子身上时,孩子们也同样回馈着真爱。在路上挨了小流氓的打,一个孩子的书包里多了一根“防身”的铁器。毛蓓蕾得知消息后,马上向一位热心教育的警官请教正当防卫的办法,告诉学生:“身上带着家伙,就有蓄意之嫌,那时候,就是有理也说不清了。”同时,她和家长联系,请学生父亲近日内适当地陪同上学。一个孩子不认继母,暗地和她捣乱。毛蓓蕾听了家长反映后,向学生讲了灰姑娘的故事,又拿出一个小本子,让他每天把继母为他做的事都记在上面,略加引导就让他知道了:“我的后妈和灰姑娘的后妈不一样。”在毛蓓蕾辞世前几天,一批一批的学生前来探望,由于病情太重,亲属们只能让探望的人把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一本留言本,承载了太多感动与真情。 “这么多年来,风雨共度,有您的关爱,我才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位留言者因心理障碍,少年乃至成年时期曾两次绝望想死,两次被毛老师的爱心拯救。看着病床上毛老师日渐干瘦的身躯,1米8多的男子汉拽着老师的手,泣不成声。 “我小时候调皮,但成绩不错。毛老师总夸我是一颗有棱有角的‘小钻石’,同时帮我改掉急躁好胜的毛病。当她发现我爱唱歌、嗓音好,她就每天清晨6时半准时等在我家门口,一路上教我练声和音乐知识。后来我报考艺术团,是她背着手风琴,风里来雨里去地陪伴接送。”事隔多年,每当想到毛老师对自己的人生指引,已成演员的刘崇德心里充满了感激。毛蓓蕾在书中写道:“我是属于孩子的。”她善于倾听孩子心中的烦恼和困惑,指点迷津;她一次次家访、调研,使德育教育更有针对性;她热情帮助孩子解决各种困难,从自己菲薄的工资甚至治病的营养费里拿出钱来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她四处奔波,联络其他老师和家长,寻求社会力量一起来帮助需要帮助的孩子。
“每位老师都要热爱我们的孩子”
薪尽火传,诲人不倦。晚年的毛蓓蕾老师从教学一线岗位上退了下来,她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年轻人的身上。 “孩子们的事没有一件是小事,每位教师都要热爱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把小朋友估计错了,估计少了。把孩子的事做好,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在辞世前病榻上最后一次昏迷之前,毛老师仍不忘教育自己的徒弟们。直到病倒在床上不能动弹时,毛蓓蕾老师还在和年轻教师共同研究课题。毛蓓蕾老师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徒弟们的教育风格。在年轻教师王莉韵眼里,毛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毛老师对青年教师关心备至。2000年,王莉韵参加上海市首批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而学校又让她准备一节集体主义教育公开课,忙得不可开交。正为找不到音像素材而发愁时,毛老师却拿着一盒录像带送来。75岁的她跑了好几个消防中队,总共复制了15分钟的集体逃生训练的录像。 “当各种荣誉向我涌来时,毛老师却悄悄地走开,默默地站在远方微笑。”毛老师首创的情感教育,在王莉韵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延伸和发展。在毛老师的指导下,她的论文《小学生思品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在上海青年教师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王莉韵说,毛老师不仅教会了她怎么教学,更教会了她怎么做人。 3月4日,在这本用生命铸就而成的《心之育》首发式上,毛老师家人按照毛老师的遗愿,将组织上送来的1万多元丧葬费全部交给教育工会,捐赠给困难学生和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走,这就是毛蓓蕾老师。
人物评价
凝结毛蓓蕾老师一生教育心得和人生感受的《心之育》正式出版。市委副书记殷一璀为《心之育》作序。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之育》分“我以我心育新苗”、“我与青年教师一起成长”两部分。毛蓓蕾老师饱含深情,用朴实文笔和亲切的叙事风格,通过典型个案的叙述和分析,真切地记录了自己60多个春秋从教实践中的成败得失、探索思考和心得体会。弥足珍贵的是,《心之育》一书是毛蓓蕾老师在病中完成的作品,她以顽强毅力与病魔作斗争,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春节前夕,殷一璀和副市长严隽琪前往毛蓓蕾老师家中探望,关心她的病情和治疗情况。交谈中,毛老师念念不忘《心之育》的写作。当时,她的病情已恶化,无法握笔,通过口述、由家人抄写的方式坚持写作。殷一璀了解情况后非常感动,欣然命笔为《心之育》一书作序,怀着深深敬意,称赞毛蓓蕾老师不愧为孩子最爱戴的启蒙老师、家长最依赖的知心朋友、青年教师最崇敬的学习典范。
新浪:毛蓓蕾的名字是与孩子们连在一起的,对祖国未来的“蓓蕾”,她始终是用一颗炽热的心去精心呵护。
追思
2004年3月4日下午二时,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在尚文中学召开了“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优秀班主任毛蓓蕾老师追思会”。追思会由市班主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师德标兵黄静华老师主持。全体与会者先向“以心育人的楷模”毛蓓蕾老师静默致哀。接着,黄静华老师介绍了毛蓓蕾老师的生平事迹。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区优秀班主任、毛蓓蕾徒弟李莉老师缅怀恩师谆谆教诲,汇报自己在毛老师言传身教下成长的足迹。市优秀班主任施学兵、沈翔老师,黄静华班主任工作研究室代表左锦锋老师、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青年班主任研究会代表瞿培青老师先后发了言。他们缅怀先师风范,弘扬崇高师德,陈述学习毛蓓蕾教育思想的体会。感到学习毛老师要钟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应该“以心育人”,“以德育人”,要以崇高的师德影响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心灵,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要尊重、理解学生,用爱去架设沟通学生的桥梁;要不断学习、勇于实践,注意工作艺术,做研究型的好教师。
参加追思会的有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班主任专业委员会成员,黄静华班主任工作研究室成员,尚文中学部分青年教师
参考资料
毛蓓蕾.www.news.163.com.2012-10-10
蓓蕾情倾“蓓蕾”———记与病魔抗争的毛蓓蕾老师(图).新浪网.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