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
侯家驹先生花费11年时间撰写本书,全书讨论了中国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演进的轨迹,并将中国自秦汉起区分为三个一元体制与两个多元体制时期,对于各个体制的政经制度、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评估其财经得失。除了根据具体史实从一般经济理论观点予以评论外,还提出了地盘成本(保障成本)及制度成本的概念,以作为衡量得失的标准,对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极有价值。
作者简介
侯家驹,台湾中兴农经所毕业,澳洲新英格兰大学农经硕士,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国贸系与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私立东吴大学经济系名誉教授。
毕生致力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著有《中国经济思想史》、《先秦儒家自由经济思想》、《先秦法家统制经济思想》、《国际贸易的挑战》、《周礼研究》、《经济统一论》、《中国财金制度史论》等。
目录
序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 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
第一节经济史与历史学
第二节经济史与经济学
第三节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
第二章 经济史演进的轨迹
第一节经济史的主体及其追求目标
第二节经济史中的制度因子及制度成本
第三节经济发展趋势与阶段论
第四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及大小国之分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中国经济史阶段划分暨写作大纲
第一节中国经济史上阶段的划分
第二节本书撰写方式
第二编 古代社会
第四章 原始社会
第一节 传说时期
第二节唐虞时期
第三节夏商二代
第五章 西周(前1027-前771年)——封建制度之建立与衰落
第一节出现近代国家雏形
第二节封建制度的划时代意义
第三节封建制度下财经之优点
第四节封建制度下财经之缺失
第五节小结
第六章 东周(前770-前222年)——由封建社会到重商主义
第一节绪言
第二节封建制度的崩颓
第三节战国的重商主义
第四节东周财经的优异面
第五节东周财经的缺失面
第六节小结
第三编第一次一元体制:秦汉——郡县制度
第三编附录 公元前中国经济发展之阶段——由封建制度到资本主义
第七章由封建制度到一元体制:演变与特色
第一节政治趋于专制
第二节经济趋于统制
第三节社会趋于管制
第四节大一统在经济上的缺失
第五节大一统在经济上的贡献
第六节大一统与中国治乱循环
第八章 大一统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从户口变迁看南方之逐渐开发
第二节阶级变迁与土地兼并
第三节人民生活情况
第四节财经职官概述
第五节赋役制度及政策
第六节货币金融制度
第七节社会福利政策
第九章 大一统下的经济暨产业发展
第一节公共建设
第二节科技进步及企业家的出现
第三节农业发展与重农措施
第四节工业发展与公营事业
第五节商业发展与经济中心之分布
第六节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七节秦汉财经得失
第八节大一统的崩溃
第十章 多元体制下政经特色
第一节政治趋于乖离
第二节经济趋于隔离
第三节社会趋于疏离
第四节战火蹂躏下的破碎经济
第五节隔离与疏离的经济效果
第六节多元体制对经济的贡献
第十一章 多元体制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南方崭露头角
第二节阶级变迁与宗教勃兴
第三节人民生活情况
第四节政风与财经官制
第五节赋役制度及福利政策
第六节货币金融制度
第十二章 多元体制下的经济暨产业发展
第一节人地关系的新整合
第二节科技发展与公共建设
第三节农工业发展与公营事业
第四节商业发展暨经济中心
第五节国际贸易的曲折发展
第六节多元体制下的财经得失
第七节小结——由分裂趋向统一
第五编第二次一元体制:隋至盛唐——府兵制度
第十三章 第二次一元体制下政经特色
第一节政治趋于开明专制
第二节经济趋于放宽统制
第三节社会趋于松弛管制
第四节略论隋唐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节长安:世界性首都
第十四章 第二次一元体制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第二节人民生活与由俭入奢
第三节财经官制
第四节府兵制度下的田制与税制
第五节货币金融制度
第十五章 第二次一元体制下的经济暨产业发展
第一节 公共建设
第二节农矿业之发展
第三节科技暨工业发展
第四节商业发展与经济中心
第五节隋唐对外贸易
第六节隋唐财经得失
第七节小结:天下又由合而分
第六编第二次多元体制:中唐五代十国两宋——区域经济
第十六章 第二次多元体制下政经特色
第一节政治离而少乖
第二节经济离而不隔
第三节社会离而鲜疏
第四节乱世经济残破及救济措施
第五节财经制度的变革
第六节此一期间经济之病象
第十七章 第二次多元体制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宗教发展与社会伦理
第二节东南愈重与西北愈轻
第三节人民生活
第四节财经官制
第五节赋役制度之演变
第六节公田、专卖及杂税
第七节 货币金融制度
第八节社会福利与社会互助
第十八章第二次多元体制下的产业暨经济发展
第一节公共建设:治水与养士
第二节农矿业之发展
第三节科技暨工业发展
第四节商业暨都市发展
第五节对外贸易之拓展
第六节中唐至两宋财经得失
第七节小结:天下再由分而合
第七编第三次一元体制:元明清——中央集权
第十九章 第三次一元体制下政经特色
第一节政治益趋专制
第二节经济益趋统制
第三节社会益趋管制
第四节中学西传与欧风东渐
第五节元代经济扩大掠夺与明清对经济的干预
第六节资本主义在明代萌芽?
第二十章 第三次一元体制下的社会环境与政府角色
第一节民智渐开与逐利渐炽
第二节南方担当财经重任
第三节人民生活
第四节财经官制
第五节税制之演变
第六节公田、专卖及杂税
第七节财政之疲敝
第八节货币制度
第九节信用制度
第十节社会救助与福利
第二十一章 第三次一元体制下的经济暨产业发展
第一节公共建设:交通与学校
第二节农矿业之发展
第三节科技暨工业发展
第四节工匠与行会
第五节商业暨都市发展
第六节对外贸易之起伏与移民
第七节元明清财经得失
第八节小结:天朝沦为弱国
附录强迫学习的历程——近代中国现代化的肇始
第八编 结论
第二十二章 结构间结论
第一节经济发展条件
第二节政治分合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政治循环的经济因子
第四节战争与经济
第五节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
第六节政府与经济发展
第七节文化与经济发展
第八节家族与经济发展
第二十三章 结构内结论
第一节崇本观念与农业发展
第二节抑末观念下的工业停滞
第三节商业发展与企业家精神
第四节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第五节科技与经济发展
第六节人口与经济发展
第七节土地与经济发展
第八节资本与经济发展
第九节产权、人权与经济发展
第二十四章 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回顾
第二节 展望
章节详情
第一章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
经济史是一种混合学科,既属于历史,又属于经济学,所以,在说明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以前,要分别说明经济史与历史学以及其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是相当后起的学科,若从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算起,到现在只不过两百多年,而真正的经济史著作,则出现得更晚,就西方言,主要是出版于19世纪——中国正史中虽有《食货志》等类记述,实则只是历史的附庸,而且多为财税材料之堆积,谈不上有系统的著作(《全本史记》中《平准书》与《货殖列传》除外)。西方的经济史既然后于经济学之发展,照说,其内容应受经济理论之指引,但其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将探讨于第二节。在另一方面,历史学在发展上虽然早于经济史甚至经济学很多,但在发展上——尤其是近代的发展上,却深受经济史及经济学的影响,这将在第一节析述。
关于经济史的功能,是双重的:一方面,是接受经济理论的指引,反映出以往经济发展过程实况,帮助读者明了目前经济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归纳经济发展史实,以丰富甚或批判经济理论的内容。至于经济史的范围、定义,以及撰写经济史的指导原则,主要是从历史学,尤其是从新史学领域中所取。
第一节经济史与历史学
经济史的直觉性了解,厥为经济方面史实的陈述,是以,从史实的陈述观点看,经济史应该是属于一般性历史中的一支,因为“简单的说,历史(亦)只是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纪录而已”。可是,无论中外,史学家所写的历史,实质上都是政治史,中国五史的本纪,固皆为政治,列传中除《儒林》、《文苑》等类外,亦均属政治范围,西方亦是如此,所以,英国史学家Freeman干脆地说:“历史是过去的政治。”这些都可统称为旧史学,鲁宾孙(J.H.Robinson,大陆译为罗宾逊)曾将这些史学家的通病,归纳为三点:
1.随便包括人名地名,并没有什么意思,不能激起读者的思想同兴味,适足以压下他的精神;
2.不讲别的重要事情,专偏重事实的记载;
3.喜述最不普通的故事,不是因为它们可以说明人类状况的进化。
或者某时代的一般情形,只是因为它们在编年史上很特别。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史 (豆瓣).-.202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