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亭乡
都亭乡,唐县辖乡,地处唐县中部偏南,东与仁厚镇相连,南与南店头乡、长古城镇相交,西与雹水乡、南店头乡相邻,北与北店头乡相接。辖区东西最大距离9.8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9千米。
历史沿革
1953年,建都亭乡。
1958年,为都亭管理区,属仁厚镇公社。
1961年,析出,建都亭公社。
1984年,改为都亭乡。
都亭乡因乡政府驻都亭村而得名。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都亭乡地处海河流域平原西部,太行山东麓边缘。北部为丘陵,南部地势平坦。
气候
都亭乡处于中纬度地区,主要受季风环境影响,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气候特征是秋短冬长,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夏暑冬寒,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2.7℃,多年平均无霜期184天。年平均日照市时数为2308.3小时。春冬季多西北风,夏季盛行偏东南风,年平均风速为2.0米/秒。
水文
都亭乡境内河道属海河流域。唐河县、南水北调工程水渠流经境内,贯穿白塔等4个村,境内全长3千米。
自然灾害
都亭乡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风灾、低温、霜冻、雷击、洪灾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都亭乡辖西都亭、东都亭、南都亭、北都亭、白塔、李家庄、杨城涧、李城涧、宗高和、杨高和、宋高和、东口底、王口底、张口底、西口底15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都亭乡辖15个村行政村, 乡人民政府驻东都亭村。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都亭乡辖区总人口24035人。另有流动人口372人。总人口中,男性12078人,占50.25%;女性11957人,占49.75%;14岁以下5力3人,占24.02%:15~64岁16624人,占69.16%;65岁以上1638人,占6.82%。2011年末,都亭乡人口出生率13.03%,人口死亡率6.02%,人口自然增长率7.0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56人。
截至2017年末,都亭乡常住总人口24394人。
截至2018年末,都亭乡户籍总人口25922人。
经济发展
综述
2011年,都亭乡农业总产值为340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700万元,财政收入56.13万元。
2018年,都亭乡有工业企业42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80个。
第一产业
2011年,都亭乡耕地面积为21873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番薯、棉花等,粮食总产量11097吨。都亭乡畜牧业以饲养羊、牛、生猪为主,规模养殖场5个,较大养殖户近百户,羊存栏5万只;肉牛及奶牛存栏2000头;生猪存栏3万头。都亭乡北部丘陵地带产红枣和柿子;林木有白杨、刺槐、榆树、柳树、臭椿、柏树等树种;农用拖拉机和三轮车共765辆,收割机22台。
第二产业
2011年,都亭乡有大型企业4家,工业总产值为3700万元。
第三产业
2011年末,都亭乡有固定营业网点54个,8个村有集市,7个村有庙会。有家电商场1个,太阳能代销点3处,规模药房3处。2011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50万元,集贸市场成交额890万元。
截至2011年末,都亭乡有金融网点1个,各类存款余额182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100万元。
交通运输
都亭乡境内有京赞公路由东而西穿过,东都亭村有公路向南可直达长古城镇。2011年,都亭乡有班车可直达保定、小行星2209、小行星2045、石家庄市等地。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都亭乡有幼儿园(所)9所,在园幼儿1100人,专任教师15人;小学13所,在校生312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2所,在校生2781人,专任教师2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95%。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都亭乡有文化站1个,各村建有文化室;文化站有图书室,藏书10000册;文艺队3个。
体育事业
2011年末,都亭乡有学校体育场所17个。9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5.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都亭乡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9人;15个村都已设立农村合作医疗点,门诊部(所)15个;病床66张;专业卫生人员21名;15个村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PERCENT。
社会保障
2011年末,都亭乡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0户,人数195人,月人均115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53户,人数907人,月人均60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80人。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都亭乡有固定电话用户2000户,移动电话用户6000户。
文物古迹
磨岩滴翠为唐县八景之一,即磨岩山,位于唐县都亭乡村宋高和村北。磨岩山因“山形如磨、大石如箕状”而得名。山上玉华观又名三皇庙,俗称玉皇阁,为两层建筑,一层为洞穴式,二层为楼阁式,前墙由碎石砌垒,厚有两米,一门二窗皆为石成,上有两个排水沟。门前立有一块盘龙石碑,上刻有重修水云洞和玉华观的碑记,即“重修碑记”;并刻有“唐帝尧始封之地也”的文字记载;碑侧刻有“大明嘉靖四年六月初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