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青史略
《甘宁青史略》由广文书局分十册印行,堪称一部西北百科全书,记载了自伏羲以来4000多年间甘宁青三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俗、地理等情况,为研究西北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简介
《甘宁青史略》记载了自伏羲氏以来4000多年间甘宁青三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俗、地理等情况,为研究西北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详细介绍
“慕少堂与《甘宁青史略》”介绍:
1942年9月,著名敦煌市学者向达先生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西北史地考察团成员,来到兰州市,“以友人之介,得慕少堂、张鸿汀两先生。慕、张两先生为陇右前辈,熟于关陇掌故,慕先生著有《甘宁青史略》四十册,张先生著有《陇右方志录》及《陇右金石录》,主编《关陇丛书》;并以藏书著称兰垣。”(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西征小记》)。
慕少堂(1875年-1948年),名寿祺,字子介,号少堂,甘肃镇原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做过盐大使、候补知县、兰州地方审判厅刑厅推事、甘肃文高等学堂历史学、经学教习。清末奉命赴东南各省考察学务,经张掖市举人王之佐介绍加入同盟会。回兰州市,与同盟会员邓宗在庄严寺开办阅报社,传播同盟会刊物《民报》《夏声》等。辛亥革命后,任甘肃省临时省议会副议长、甘肃民政长署秘书长、甘肃援川军参谋长等职。后来,淡出政坛,寓居兰州下东关(今庆阳路东段)求是斋潜心治学。
慕少堂为诸生时,曾为甘肃学政蔡金台所赏识,蔡曾向其同年、维新派翰林宋伯鲁赞誉慕少堂:“此凉州高士,寝馈《史》、《汉》,熟读《文选》,他日著述,必大有可观。”(宋伯鲁《甘宁青史略·序》)蔡金台慧眼识人才,慕少堂则不辜负其师之期望,网罗陇右典册(典籍),闭门著述,博涉经学、历史学、文学等领域,著有《周易简义》《十三经要略序》《甘宁青史略》《西北道路志》《敦煌艺文志》《中国小说考》《甘宁青恒言录》《求是斋丛稿》等20多种著作。
其中的《甘宁青史略》,是慕少堂十历春秋、三易其稿而成的巨著。该史书分为正编30卷、副编5卷,共40册,达100多万字。这是一部编年体的关于西北历史的名著。它从三皇起,写到国民军1929年宁夏建省时止,提纲挈领地记载了4000多年有关甘宁青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宗教、文化、教育,乃至地理、地质、气象、物产、交通、民俗、方言,等等。堪称一部关于甘宁青的百科全书,是治西北史者案头必备之书。
正编为史体,取法《春秋》,每条以大字居中为纲,小字双行为目,按年纪事。条目后酌加案语,解释地名沿革;或加评语,引用古人之说,或用“慕寿祺曰”予以评论;或附录相关诗文,多为自作,以增加信息量。副编为志体,无论正副编,取材除正史、野史、方志、笔记等之外,尤注重对于清代、民国档案的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所用档案原件,均因孤本,遭遇战乱而多已不复存在,而正史等却因不断印刷而得以流传下去。因此,《甘宁青史略》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清及民国档案,兹举两例,以见概貌。
其一,所附乾隆时平番知县牛运震《请保护森林呈稿》,其原文开头写道:“查保护山林,荫泉护雪,资以培地脉而益农功,体国经野之至道,亦仁民爱物之良法,自宜遵照奉行,亦何敢稍有异议。”指出森林涵养水源,有益农业,造福民生,保护森林,可臻人与自然和谐。但是,平番县(今永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红古区及古浪县部分地区)“地高风寒,民间日用柴炭是其急务,前因柴炭昂贵”,民生未安。应甘肃省巡抚之命,平番县知县牛运震经过调查,制定章程,建议在整体保护森林的前提下,根据林区实际情况,“酌情分别开禁”,以利民生,经庄浪道、甘肃布政司逐级审核,最后由甘肃巡抚批准执行。其章程有五:一、平番县“东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一带之昌林山,林木颇属畅茂。该处地势高阜,并无河渠,亦鲜泉源,即民间需用之水,率由水窖渍注汲饮。若使林木益密,则积雪愈深,一值春融雪消,不惟资以润泽土膏,亦可以济民间挹取之用,况该处薪草煤炭出产颇多,即使封闭山林,亦无妨于火,应请永行封禁,未便轻议开采”。二、“北路镇羌、岔口以西,四台以东等山”曾经战火焚烧,残余小丛灌木。此处傍河靠渠,皆为农田,“亦赖冬雪深厚,而后春水畅流”,灌溉田禾,滋润灌木。“应酌量封禁,以为储蓄水利之计”,根据道台决定,“定期开采,馀日概行封禁”。三、“四台以西之金沙沟、先密寺、棋子、桌子等山,均系旷土草地,并无关乎民田。且长林森茂,树木丛杂,附近居民多以樵牧为业,应听该居民随便采伐,烧造柴炭,售卖度日,以为谋生之资”,并供本地生火做饭之用。“惟是外来商民,操纵赢利,雇觅人夫,纠众入山,解板烧炭,亦不可漫无稽查”,应令商民先赴县衙领取执照,酌定采伐株数,限定采伐期,以示节制,使山林永续长存。四、鲁土司管辖“西山、连城县一带,自旁卜浪峡以至东耳阁隆寺附近,土民田地,兼有引渠转磨之用,均关水利。再有细沟、柏蹬沟,该处居民汲饮颇艰,亦赖松根淌水为用。应请遵照封禁,定期开采。”五、“茨儿沟、脑干沟、七个岭、克岔岭,以及四台以西之先密寺、棋子、桌子等山,土汉交错地方,山林茂密,均无关于水利,仍应听民采取,烧造柴炭,以便利用。”
此章程自制定颁布后,经历任知县遵照执行,“查禁则护林覆雪,既有益于田苗,而分别开采,即百姓日用之需,又不致于缺乏”,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至今为我们存留了连城县、奖俊埠等原始森林,牛运震之功不可没。
牛运震(1706-1758年),字阶平,号真谷,山东州进士。乾隆十年(1745年)任平番县知县,兴修水利,革除陋规。捐粮200石,救济灾民,因赠送万民伞,乾隆十三年被诬罢官。旋主讲兰州市兰山书院,注重讲授诗、古文,临洮县诗人吴镇,兰州翰林梁济、诗人江得符、史学家黄建中等为其学生。
其二,光绪三十七年九月开办甘肃武备学堂条,所附《选验学生格式》,共列年岁、品格、出身、志趣、学业、身长、胸围、体重、肺量、手力、目力、五官等12项选拔学生的硬杠杠,类似于后来的政审和体检,开甘肃新式教育在德智体三方面量化录取学生的先河,是不可多得的研究甘肃教育史的珍贵资料。
其中,“年岁”在18-25岁,其上限比当今中专生大一些。品格要求“性情端朴,素无过犯”,前者不好考察,当今录取学生,无此要求。出身“须要保结,除举、贡、生、监外,确系良家子弟”。也就是要出示科举人士凭证,所谓“良家子弟”即非优倡皂隶之子弟,此为歧视性规定。学业要求“须国文清通,能作浅近论说”。体重等身体指标的测试计量单位,均采用市制与西制,例如“身长,须五尺以上,此按工部尺计算,合外国平四十五启罗”。此为撰修《计量标准志》、研究晚清引进西方度量衡的珍贵资料。最后一项是“五官须端正,四肢须灵活,体质须健康,气宇须轩昂,语言须清楚,喉音须洪亮,耳力须灵捷”,其要求有如当今选拔航空兵的标准。
同时,慕少堂还在《甘宁青史略》中大量采用了金石档案资料。然而多系断碑残碣,慕少堂解释说:“盖地方有出土古石刻,爱者视如星凤,求者日多一日,”当然以官员居多。因此,“吏胥往来,拓工交错”,老百姓反复接待,不胜骚扰之苦,但不敢公然毁坏。倘“遇有匪乱,遂焚以积薪,复沃以水,使全碑剥落殊尽,或分为数块,片段不全。官吏追询,则祸嫁于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