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下集
《篱下集》是由萧乾编写,上海书店出版的一本书籍。
基本信息
正题名: 篱下集
副题名及其它说明题名信息的汉语拼音: LI XIA JI
丛编题名: 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
分册分辑名汉语拼音: XIAO QIAN ZHU
第一责任说明: 萧 乾著
个人名称: 萧乾
责任方式: 著
出版地: 上海市
出版者名称: 上海书店
出版日期: 1990.9
分类号: I246.7
ISBN: 7-80569-241-6
定价: $3.60
数量及单位: 207页
尺寸或开本: 19厘米
简介
1933 年,沈从文为萧乾的第一本小说集《篱下集》写《题记》时,开头便说自己是个“乡下人”:“我崇拜朝气,欢喜自由。”他毫不掩饰对萧乾作品的喜爱。讲到萧的每篇新作,他几乎都是第一个读者,并把萧乾也看作是“乡下人”。因为只有“乡下人”,“才能那么生气勃勃勇敢结实。我希望他永远是乡下人,不要相信天才,狂妄造作,急于自见。”我不知道萧乾是否承认自己是个“乡下人”,终他一生充满了朝气和热爱自由,却是千真万确的。
《篱下集》,1936年3月作为“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之一,由商务印书馆初版。这套书一律小开本,且有带套封的精装本。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我抱了一包旧存的萧乾著作,请他签名。其中没有《篱下集》,萧先生竟把自存的1936年8月的再版本赠我,并在环衬前页写下:“自存本于七八年岁末改为姜存本了。”不仅如此,他在本书环衬后页上又写了满页题词,讲了创作本书的背景和书名的由来,原文如后:
我生命最初的十几年,过的确实是寄人篱下的生活。我是个遗腹独子,母亲又在(我)七岁时去世,寄住在一位堂兄家中。天不亮我就去织地毯(织过六年),后来送羊奶。晚上回来替他当小使,擦自行车,扫地等。白天挨师傅揍(都是铁家伙),晚上吃堂兄的板子,要不就跪砖头。十六岁上,当我在北新书局(当时鲁迅先生在编《语丝》)当徒弟时,我从那个“家”出逃了。此书有我早年生活的一些影子(但不是自传),也有当时对人生的一些朦胧看法——《道旁》即是。但主要还是我练的一点基本功:学习勾勒人物,学习使用形象化一些的语言。笼罩全书的一个特点是:幼稚。但沈先生的《题记》却是一篇好文章。无怪乎李健吾先生评此书时,重点是放在《题记》上。德明同志,希望你以同情一个孩子的心情来阅此书。
相关
萧乾 七八年岁末
记得当时我即迫不及待地读了《道旁》,作者借着小说中一个矿务局小职员之口,讲述了几十名煤矿工人被活埋在井下的惨剧,让我感到十分震撼。这是作者刚刚走出燕京大学的校门,初到天津市后写的一篇小说。书中的环境描写,显然是天津的英法租界,萧乾是投以厌恶目光的。至于刘西渭(李健吾)对《篱下集》的评论,确实议论沈的《题记》较多,因而萧乾委婉地透露了些微的不以为然。但,李先生特别指出书中的《蚕》和《道旁》堪称两篇杰作,《道旁》更把读者带进“人生的大道”,给人以“十足的喜悦”。李先生还看出,作者在艺术上是尽力追求完美的。这般评价并不算低。我真后悔,所有这些话,我都应该与萧先生及时交流,告诉他我是多么珍视他在书上的题句,并向他倾诉:当我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时候,即爱读他的作品,以为他是个热爱生活,同情劳动人民,对待朋友热情如火的人。然而这一切,现在都难以实现了。
作者
萧乾(1910.1.27--1999.2.11),原名萧秉乾。蒙古族,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祖籍黑龙江省兴安岭地区,生于北京市。
萧乾一生,尽显生命奇迹。
一、少年求学,亲友资助
少年时代的萧乾生活十分贫苦,连起码的温饱都没有着落。13岁的他就成了孤儿。在亲友的资助下,萧乾一边读书,一边在学校开设的工厂里劳动。他在地毯房当过学徒,在羊奶厂做过杂活,这样断断续续地一直念到中学毕业。1928年,18岁的萧乾到中国南方的一所中学里担任教师,一年后,他以教书所得的积蓄为学费,回到北京市,考入当时最有名的大学燕京大学,不久又转入台湾辅仁大学。他先学英国文学,后改学新闻专业,美国的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就曾经作过他的老师。
二、初登文坛,大家扶持
萧乾走上文坛,得益于当时许多名家的奖掖与扶持。如沈从文、郑振铎、冰心、巴金、林徽因等。
1936年3月22日,萧乾、郑振铎、靳以、端木蕻良及郑振铎女儿(右起)在上海。
萧乾年轻时最早的三本书,都是在郑振铎的帮助下出版的。
1935年,萧乾出版了专著《书评研究》;第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收入郑振铎主编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第一批十本内);第三年出版杂著《小树叶》(收入郑振铎主编的“文学研究会创作丛书”第二批十本内)。这位当时贫穷的青年学生,连续出版了三本书,得以完成大学学业,这都得益于著名教授郑振铎的帮助。
而当时,郑振铎因为与商务印书馆资方在思想、理念等方面闹翻,几年前一气之下离开工作了十年的上海市,已正式向商务辞职,因此,此时他要向商务推荐一位青年人的书稿,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此时,郑振铎领导的“文学研究会”也实际已经(或已近)解体了,萧乾呢原本就不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员,萧乾是新闻系的学生,而郑振铎则是燕京大学中文系的老师,萧乾不是郑振铎的“直系”弟子。所以,郑振铎对萧乾热情关怀,煞费苦心帮他出书,实在可以说是恩重如山。
萧乾后来在赵家璧主持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和晨光出版公司也出版过书,而赵家璧也是郑振铎介绍给萧乾认识的。1935年6月8日赵家璧日记记载:“晚六时,振铎在家中设宴,把我介绍给几位从未见面的北方作家,有俞平伯、萧乾、毕树棠、王熙珍、高滔等,朱自清和靳以也在座。”
萧乾因此十分尊重郑振铎,两人保持着极深的友谊。
三、报道二战,经历传奇
1935年萧乾在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自己的报人生涯。他先后在天津市、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三地的《大公报》主编《文艺》副刊。1939年在萧乾的一生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这年夏天,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来信,邀请他到该院中文系任讲师。当时的欧洲已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所笼罩,去还是不去呢?经过再三考虑,萧乾还是去了英国,这一去就是7年,直到战争结束。在英国,他先是做教师,后来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43年,他放弃读书,领取了随军记者证,正式成为了《大公报》的驻外记者,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在战火迷漫的欧洲,他随英军几次横渡过德国潜艇出没的英吉利海峡,到达过美、法两个占领区的战场,也曾随美军第七军挺进莱茵,进入刚刚解放了的柏林。从苏、美、英三国首脑讨论战后问题的波茨坦会议到纽伦堡审判纳粹战犯,再到联合国成立大会,这些重大的历史性场面他都报道过。
四、巨著译成,功德圆满
在80多岁高龄时,他还与夫人文洁若合作翻译了“最难懂的巨著”——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里西斯》,令文坛和世人瞩目,堪称功德圆满。
比照一下“英年早逝”的老舍、傅雷,“被迫改行”的沈从文们,我们不能不感叹唏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