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旺镇
豫旺镇豫旺镇辖镇。1949年设六区,1956年改豫旺区,1958年改豫旺公社,1984年置豫旺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74公里。面积346.2平方公里,人口2.6万。辖南关、北关、南、土峰、沙土坡、柳树堡子、陈石塘、郭阳洼、李家洼子、胡家堡子、孙石家庄市、青羊泉、龚家湾、白崖子、贺家塬1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运输、加工和饮食服务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糜子、油料;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
历史沿革
豫旺镇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部山区丁家二沟等地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经专家鉴定,这里几千万年前就生息着大批动物和类人猿。红城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几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古代为羌戎氏族居住之地,属雍州。秦秦灭六国之战后归属北地郡。汉设三水县,属安定郡,唐置安乐州,治所在今韦州镇附近,至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灵武节度使接管安乐州后,改名为威斯康星州,即今韦州。宋时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在今韦州设监军司,后改为静塞军。元灭西夏,太祖成吉思汗令豫王筑城于今预旺,故名豫旺城。明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册封为庆王,在韦州修筑王府,史称庆靖王府,后设韦州群牧千户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下马关设平远县,隶属固原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改平远县为镇戎县,划归宁夏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宁夏建省后,改镇戎县为预旺县。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预旺、海原县等大部分地区,同年10月20日,西征红军帮助同心人民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36年11月下旬红军撤离后,中国国民党又重新进占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遂告终结。1938年国民党预旺县政府从下马关迁至同心城(原称半个城),改名为豫旺镇。1949年9月12日豫旺镇获第二次解放,同年12月正式成立豫旺镇人民政府,选址设在同心城。1958年县城由原半个城逐步迁址于今同心新城。由于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文化。
城市介绍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隶属吴忠市管辖。东北与盐池县、环县接壤,南与原州区毗连,西与海原县、中卫市沙坡头区为邻,北与中宁县、利通区、灵武市三县市交界,地处鄂尔多斯市台地南部黄土高原,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1240-2625米,属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主要有山脉、黄土丘陵、河谷滩地、沙漠垣地等五种,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分布。境内有罗山县、米钵山、马大山、老爷山、青龙山、窑山等,均属六盘山系。
土特产有甘草、发菜、二毛皮等宁夏“五宝”中的“三宝”,而且同心是这“三宝”的主要产地之一。同心甘草条杆顺直,色棕红,骨重粉足,味纯甜,是同类中的佳品;同心的发菜丝细长,色泽黑亮,堪称上品;同心的二毛皮毛穗柔软洁白,波浪弯曲,皮板柔软,轻便保暖,享誉全国。同心土质适合生长阳芋、楼子葱、豌豆、扁豆、荞麦、瓜果等作物,尤其红葱闻名全区,瓜果含糖量高,香甜可口,耐储存。
同心县辖7个镇、3个乡:豫海镇、河西镇、韦州镇、下马关镇、豫旺镇、王团镇、丁塘镇、田老庄乡、马高庄乡、张家垣乡。
行政区划
人口数据
2020年同心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豫旺镇人口为11240人。
参考资料
同心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_同心县人民政府.同心县人民政府.2021-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