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致盲性眼病,主要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与色素上皮的脱离。该病多发生于30岁以上人群,男性病人较多,高度近视是高发因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与视网膜穿孔、玻璃体液化、年龄、遗传、近视、外伤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遮挡、飞蚊症、闪光感,眼球运动时微现震颤,晚期出现眼球萎缩等。主要依靠手术治疗,以封闭裂孔和还原脱离视网膜为目的。若不及时就医,脱离范围扩大,可延及全视网膜,出现严重的视功能下降,晚期出现眼球萎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与视网膜脱离的程度、时间相关,脱离范围小、时间短,经积极治疗后,可保留较好的视功能。
病因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变性与玻璃体变性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视网膜变性是视网膜裂孔形成的基础,而玻璃体液化与后脱离对附着部位视网膜反复牵拉易形成裂孔。通过视网膜裂孔,发生液化的玻璃体进入到视网膜下,引起视网膜的脱离。
临床表现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症状包括视力下降、视野遮挡、飞蚊症、闪光感、眼球运动时微现震颤,甚至出现眼球萎缩等。中心视力损害因视网膜脱离的部位及范围而异。变视症发生于或周边部脱离波及后极部而发生浅脱离时,除中心视力下降外,还有视物变形、变小等症状。飞蚊症见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玻璃体混浊。闪光幻觉是视网膜脱离最重要的症状,可为脱离的先兆。视野改变周边部视网膜脱离,患者可以感到病变对侧相应部位的阴影或视野缺损。
检查项目
怀疑患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需要做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帮助诊断和治疗。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网膜有无脱离和裂孔,帮助确诊。眼科B超检查可以发现各种类型的视网膜脱离,最为敏感,尤其是周边部,合并玻璃体混浊眼底无法窥入的视网膜脱离。OCT可以发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脱离所致的黄斑水肿,脱离以及黄斑表面的前膜等。
诊断方法
医生诊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帮助确诊。
临床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遮挡、飞蚊症、闪光感,眼球运动时微现震颤,甚至出现眼球萎缩等。
眼底检查检查可见脱离区的视网膜呈灰色或青灰色隆起,表现呈波浪起伏;可见视网膜孔裂、孔内色红,呈圆形或马蹄形。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会出现眼视力下降、视野遮挡等症状,容易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混淆,这些疾病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劈裂等。如果出现上述类似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请医生进行检查和诊断。医生主要通过临床症状、眼底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诊断。
治疗方法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目前主要依靠手术治疗,以封闭裂孔和还原视网膜为目的。封闭裂孔:冷凝、电凝和激光,都能使裂孔周围的视网膜与脉络膜形成牢固的粘连。术前应充分散大瞳孔,反复寻找裂孔,确定裂孔的位置和数目,因封孔是本病治疗成功的关键。缩小眼球内腔,减轻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创造脱离的视网膜与脉络膜接触的条件。可行巩膜扣带手术,其方法分巩膜缩短术、巩膜内填充、巩膜外加压及环扎手术。复杂的视网膜脱离需作玻璃体切除术。
危害
若不及时就医,脱离范围扩大,可延及全视网膜,视网膜脱离呈漏斗状,出现严重的视功能下降,甚至眼球萎缩。
预后成效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预后与视网膜脱离的程度、时间相关,脱离范围小、时间短,经积极治疗后,可保留较好的视功能。
预防措施
1、高度近视、老年人、眼外伤等高危人群应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2、注意眼部安全,避免外伤。
3、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一旦出现视力下降等情况立即就医。
参考资料
视网膜脱落可致盲 需抓住治疗黄金期72小时.娄底新闻网.2024-08-11
“热辣滚烫”要慎重,警惕“飞蚊”变“网脱”.今日头条.2024-08-11
视网膜脱离可致盲,医生提醒: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 .搜狐.2024-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