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巢曲霉
构巢曲霉(Aspergil lusnidulans),又称“尼加拉瓜茶米”,是曲霉科、曲霉属的一种真菌,可产生杂色曲霉素,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广,主要从土壤中分离,主要应用于食品、发酵和制药工业。
构巢曲霉菌落正面光滑、绿色;闭囊壳为浅黄色到黄色或紫褐色;白边。背面浅黄色、棕橙色或深紫红色。分生孢子头短,柱形,40~80微米×25~40微米;分生孢子梗短,长70~150微米,宽3~6微米,壁光滑,棕色,常有肘状弯曲;顶囊呈半球形或烧瓶形,直径8~12微米。双层小梗,分布于顶囊上半部,梗基5~6微米×2~3微米,小梗5~6微米×2~2.5微米。它生长速度快,3天内成熟。
构巢曲霉易于鉴定和鉴别,要点为察氏琼脂上菌落颜色为绿色或暗绿色;镜下分生孢子梗短,褐色,常有波状或肘状弯曲,小梗双层。它可在沙氏琼脂、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察氏琼脂上快速培养。构巢曲霉是外耳道、甲癣、咽喉的致病菌,偶尔引起免疫缺陷患者肺部感染或播散性感染。相比其他曲霉,构巢曲霉更易导致慢性肉芽肿患者致命性感染。
主要特征
菌落形态
构巢曲霉菌落正面光滑、绿色;如果存在闭囊壳为浅黄色到黄色或紫褐色;白边。背面浅黄色、棕橙色或深紫红色。
镜下结构
分生孢子头:短,柱形,40~80微米×25~40微米。
分生孢子梗:短,长70~150微米,宽3~6微米,壁光滑,棕色,常有肘状弯曲。
顶囊:呈半球形或烧瓶形,直径8~12微米。
小梗:双层小梗,分布于顶囊上半部,梗基5~6微米×2~3微米,小梗5~6微米×2~2.5微米。
分生孢子:球形,表面粗糙,有小刺或小皱褶。直径3~3.5微米。
分生孢子头:呈短圆柱形。
壳细胞:较多,为球形,壁厚。
闭囊壳:球形,略呈红棕色,直径135~150微米。闭囊壳外面包围着一层壳细胞,淡黄色,球形,壁厚,直径约25微米。
子囊孢子:双凸镜形,紫红色,约5微米×4微米,有两个鸡冠状突起。
生长速度
构巢曲霉生长速度快,3天内成熟。
分布
构巢曲霉在自然界中分布甚广,主要从土壤中分离。
鉴定与鉴别
构巢曲霉易于鉴定和鉴别,要点为察氏琼脂上和PDA上菌落颜色为绿色或暗绿色;镜下分生孢子梗短,褐色,常有波状或肘状弯曲,小梗双层。镜下注意与土曲霉相区分,后者镜下分生孢子梗微弯曲,无色,易被乳酸酚棉蓝染成蓝色,小梗较前者细、密。
培养
沙氏琼脂
构巢曲霉在沙氏琼脂上生长速度快,3天内成熟。28℃培养8天,直径可达5~6厘米,菌落为橄榄绿色,成熟后中心出现土黄色颗粒,四周光滑绒毛状,边缘为白色,反面为黄棕色。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
构巢曲霉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生长速度快,菌落为翠绿色,绒毛状;边缘白色,反面为土黄色。
察氏琼脂
构巢曲霉在察氏琼脂上生长速度快,绒毛状,表面为淡绿色,闭囊壳形成时菌落呈现黄褐色,反面深红色至紫红色。
致病性和毒性
构巢曲霉是外耳道、甲癣、咽喉的致病菌,偶尔引起免疫缺陷患者肺部感染或播散性感染。相比其他曲霉,构巢曲霉更易导致慢性肉芽肿患者致命性感染。构巢曲霉产生杂色曲霉素,损伤人和动物的肝脏和肾脏。
应用领域
由构巢曲霉等菌的同一种内或种间进行细胞融合,选育出蛋白酶分泌能力强、发育速度快的优良菌株,可以应用于食品、发酵和制药工业,应用改良菌种成为常规方法之一。酱油是利用曲霉进行生产的,酱油的品质与曲霉菌所产的蛋白酶、肽酶、谷酰胺酶及其分泌息息相关。
参考资料
Aspergillus nidulan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2-25
杂色曲霉素.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