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爱仁
蔡爱仁(1886-1984),原名吉生,自号爱庐,江西省宁都县人。他的家族自五代十国时期从长安迁移至宁都县。蔡爱仁出身于一个贫困的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蔡白采是清代初期的著名学者,著有《鸥迹集》。蔡爱仁自幼聪颖勤奋,自学成才。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蔡爱仁十二岁时开始阅读历史书籍,撰写议论文。他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卓越的学习能力,常常亲手抄录报纸文章,并用红墨水标注重点。1902年,随着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蔡爱仁考入了江西优级师范学院,专注于数学和物理学科的学习。
政治活动
1909年,蔡爱仁成为宣统己酉科的拔贡,并在保和殿殿试中获得一等成绩,随后被分配到政府部门担任职务。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他在家乡积极响应,加入了同盟会,并担任宁都分会的副会长。不久后,由于不满袁世凯篡夺政权,蔡爱仁参与了李烈钧领导的“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后,他遭到通缉,在瑞金上田村躲避了近一年时间,之后回到家乡继续教书。1925年北伐战争爆发,蔡爱仁投身军旅,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四集团军司令部秘书,参与了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等地的战斗。北伐成功后,他再次返回故乡教学。
公职生涯
1934年,蔡爱仁被任命为东乡区县长。次年,他负责主持赣州市地区的锡矿开发项目。1937年,他辞去公职,回到家乡继续从事教育事业。他曾先后在江西省立第九中学、第三农业学校、第四中学、第二女子中学等机构任教。1940年,他还担任过宁都县立中学校长。
台湾生活
解放前夕,蔡爱仁前往台湾,曾在台湾省立地方行政专科学校、法商学院、台湾中兴大学等院校担任教授。1968年,他正式退休。晚年的蔡爱仁专注于经学研究,创作了《论语吟哦集》和《中庸研究》两部作品。其中,《论语吟哦集》受到台湾学术界的赞誉,被认为是对《论语》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中庸研究》则得到了于右任的高度评价。
文艺成就
蔡爱仁不仅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还在书法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精通正楷、隶书、行书等多种字体。
思想感情
蔡爱仁一生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在他去世前不久,他曾通过诗歌和日记表达了对家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1984年,蔡爱仁在台北市逝世。
参考资料
蔡爱仁.台湾大陆同乡会文献数据库.2024-11-16
诗词 成惕轩 挽蔡教授爱仁.搜韵.2024-11-16
文乡诗国书画院.美篇.2024-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