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

数字敦煌(外文名:Digital DunHuang)是一项敦煌保护的虚拟工程,该工程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交互现实三个部分,使敦煌瑰宝数字化,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运用测绘学遥感技术,致力将莫高窟外形、洞内雕塑等一切文化遗迹,以毫米的精度虚拟在电脑里,集文化保护、文化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2014年,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建成使用。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图像及虚拟漫游体验节目正式上网;2017年9月20日,“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正式开通。截至2017年底,已有180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约占总数的1/3。2022年12月8日,“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2023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腾讯控股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2023年11月12日,“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正式对外发布。

2022年11月,“数字敦煌”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精品案例。2023年6月,“数字敦煌”入选上海市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合作发展论坛发布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数字领域合作案例”。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已完成莫高窟295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86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完成7处大遗址、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以及212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激光扫描。

发展历程

产生背景

莫高窟毗邻库姆塔格沙漠祁连山脉,饱受风沙水害侵蚀。莫高窟位于三危山和鸣沙山的交接处,开凿于石质疏松的砾岩之上,三面被沙漠和戈壁荒滩环绕,受蒙古高压影响,莫高窟所在的敦煌市地区气候干旱,风沙频繁,年降水量40多毫米,蒸发量却高达4300多毫米,属极干旱内陆荒漠气候。  远望莫高窟,可以清晰看到三危山脉一侧是布满砾石的砾质戈壁带;鸣沙山一侧则是高达数十米不等的连绵沙山,一直延伸到中国第三撒哈拉沙漠——库姆塔格沙漠的腹地。研究表明,风沙是莫高窟壁画长久保存的头号天敌,沙尘暴造成的风蚀、粉尘和积沙墓等极易造成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而洞窟积沙对窟内文物的损害也很大,积沙增多会使降水饱和、难以蒸发,雨季来临时积水渗进洞窟内会直接危害壁画和泥塑,使壁画酥碱、鼓胀,甚至脱落。此外,人为破坏也对莫高窟壁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1961年,莫高窟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做到“四有”,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科学记录档案、有专门管理机构。至20世纪80年代初,敦煌文物研究所已完成“三有”,唯独欠缺“科学记录档案”一项。在通过图片采集建立档案的过程中,发现珍贵壁画有着严重的退化情况,研究人员意识到,为独一无二的敦煌石窟艺术建立能长久保存真实信息的档案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经过不断琢磨,时任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樊锦诗大胆构想:为莫高窟建立数字档案,在文物界首开先河,开始了莫高窟数字化实验。

发展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首次提出“数字敦煌”概念,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永久地、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的珍贵资料。后来在原国家科委、国家文物局、原甘肃省科委等各级组织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与相关单位实施“敦煌壁画计算机存贮与管理系统研究”“濒危珍贵文物的计算机存贮与再现系统研究”“曙光天演Power PC工作站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等科研课题,为莫高窟数字化突破关键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构想,运用高科技手段为敦煌壁画、泥塑还有洞窟分别建立数字档案,将来用作敦煌文化展览等多种形式,为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

2006年4月,敦煌研究院成立数字中心,主要承担敦煌石窟及相关文物的数字化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并经过持续不断的试验、探索和研究,攻克了如何在复杂洞窟环境中精确地布光、如何针对不同曲率变化的壁画壁面获取高质量的图像、如何控制图像拼接产生的形变等系列技术难题,并最终形成了一整套集合数字影像采集、i1色彩管理系统、图像拼接、图像定位纠正和数据存储等的壁画数字化技术和规范。

2006年8月,李德仁朱宜萱等应邀赴敦煌市考察。李德仁许下了“让敦煌在数字中永生”的宏愿,并与敦煌研究院甘肃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达成了“数字敦煌”的共识。

2014年,数字中心更名为文物数字化研究所,主要承担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数据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换和展示等方面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2014年8月,“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在兰州开展,展览首次集中展出数字化成果。

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图像及虚拟漫游体验节目正式上网;2017年9月20日,“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正式开通。这30个经典石窟,跨越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10个朝代。全球各地的网友都可登录欣赏石窟内部文物的高清图像,还可以进行VR虚拟现实体验。2017年底,已有180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约占总数的1/3。

2020年,“云游敦煌”文博小程序上线。

2022年6月15日,由敦煌研究院腾讯控股成立“腾讯互娱×数字敦煌 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

2022年11月,“数字敦煌”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精品案例。2022年12月8日,在国家文物局“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导下,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来自莫高窟四大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通过素材库向全球开放。

2023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腾讯控股联合打造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公众可以通过“云游敦煌”小程序或“数字敦煌”官网,直接登录“数字藏经洞”。2023年6月,“数字敦煌”入选上海市合作组织数字技术合作发展论坛发布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家数字领域合作案例”。2023年9月,敦煌市研究院联合腾讯推出了数字敦煌资源库首个深度文化知识互动项目“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2023年11月12日,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网络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论坛上,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腾讯控股联合打造的“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正式对外发布,产品将推出英语、法语版本,前期重点面向欧洲地区推出。

工程进度

2014年,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一期)建成。每日6000名预约参观游客可以先观看数字电影了解文物价值,再进入实体洞窟参观。这一新型参观模式,让游客获得了良好的深度游体验。2022年7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工程在敦煌市动工建设。

截至2024年5月6日,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已完成敦煌石窟295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采集、186个洞窟的图像拼接处理;完成7处大遗址、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以及212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激光扫描。

获得荣誉

价值与影响

“数字敦煌”已成为面向全球传播敦煌文化的重要窗口和品牌,保存在四大石窟内的珍贵文物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插上了数字化翅膀“活了起来”。

随着“数字藏经洞”等项目的上线,人们可以一键“穿越”千年,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魅力,“数字敦煌”为文物保护和文明共享作出重要贡献。

“数字敦煌”在深入推进国际合作、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等方面,也展现出独特优势。

参考资料

从五次历劫,到数字敦煌.新民周刊.2024-08-24

数字敦煌.数字敦煌.2024-09-16

数字敦煌 人在画中游.人民网.2024-08-24

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上线,开放6500余份档案.百家号.2024-08-24

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百家号.2024-08-24

数字藏经洞(国际版)正式发布.百家号.2024-08-24

“数字敦煌”入选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精品案例.百家号.2024-08-24

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数字领域合作案例公布:菜鸟、数字敦煌等入选.百家号.2024-08-24

数字敦煌背后的青春力量.百家号.2024-08-25

「畅享丝路 遇见敦煌——第六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让璀璨文化在“数字敦煌”里永久绽放——访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百家号.2024-08-25

「畅享丝路 遇见敦煌」让璀璨文化在“数字敦煌”里永久绽放——访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百家号.2024-08-25

武大师徒两代接力攻关“数字敦煌”,轻量级3D建模技术国际领先.百家号.2024-08-24

莫高窟数展中心二期动工 致力缓解保护与旅游矛盾.光明网.2024-08-25

现代科技守护古老敦煌.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4-08-25

【中央媒体看甘肃】“数字敦煌”:让莫高窟容颜长青 .微信.2024-08-25

「特别策划|沿着总书记的文化足迹看甘肃」千年敦煌的时代华章.百家号.2024-08-24

【数字敦煌】以数字视听新方式展现敦煌的壮丽风景.澎湃新闻.2024-08-25

让璀璨文化在“数字敦煌”里永久绽放.人民网.2024-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