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嘴山矿务局

石嘴山矿务局

石嘴山矿务局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投资兴建的第一座煤炭工业基地。为石嘴山市的建立、发展、繁荣付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矿务局系统人口占惠农区的总人口的一半多,其经济、文化教育、市场消费等方面对促进石嘴山区的发展有举足轻重之作用,占据了石嘴山“半壁江山”。

自1956年1月24日,石嘴山煤矿筹建处成立以来,石嘴山矿务局已累计生产原煤9026.45万吨(数据截止2003年)。向16个省、市、自治区提供了煤炭支援。至2000年全局共有职工11955人。

历史沿革

1955年底,煤炭部决定建设以石嘴山市为中心,由贺兰山北段、黄河两岸的15个矿区组成的西北煤炭基地,以解决包兰铁路包钢集团酒钢集团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诸省的用煤。

1956年始,对石嘴山矿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正式勘探,先后提交了7份地质报告。

1958年,煤炭部批准了《石嘴山矿区总体规划》。

1957年,一号斜井兴建,1959年简易投产。设为第一煤矿。

1958年,四号斜井开工,59年简易投产,设为第四煤矿(1964年撤销,并入一矿)。

1958年,二号斜井动工,1960年简易投产,1958年,三号斜井开建,1961年底简易投产(二号,三号斜井组建第二煤矿)。

1958年兴建一号立井,设第三煤矿(后撤销并入二矿)。

1983年建设三号立井,复设第三煤矿,后于1993年停产,2000年依法宣告破产。

2000年,石嘴山矿务局改制为公司制企业-宁夏亘元集团。

2002年12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亘元集团(石嘴山矿务局)、太西集团(石炭井区矿务局)、灵州集团(灵武矿务局)三个煤炭集团和原宁夏煤业集团实施战略重组,组建了新的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宁煤集团)

2006年1月,自治区政府又与国家能源集团合资合作,通过增资扩股方式组建了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原石嘴山矿务局为中国神华宁煤集团金能煤业分公司。

石嘴山区发展

石嘴山市是“一五”时期国家确定的十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是一座典型的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资源型老工业城市。建市之前,宁夏钢铁厂、石嘴山矿务局等企业就已建成。196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市。经过4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嘴山市人民依托资源优势,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在昔日的戈壁荒滩上建起了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1956年时,石嘴山是惠农县的一个小城镇,只有百十户人家,完全是一片亘古荒原,在经历了多次的战乱后,这里已经破烂不堪,只有几座小煤窑、一家民用陶瓷厂、一个小杂货店、一家小饭店和一个小小的邮电所,再就是一条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横穿石嘴山镇的包兰公路,还是土路,一下雨,泥泞不堪

变革与发展

落后生产方式

据记载古镇石嘴山市自明朝末年至解放前有四百年的煤炭开采历史,但其生产方式是“一贯”的手工刨、人力背。

石嘴山煤田在黄河西岸,开采运输方便,煤田出井口即可装船,北至包头市,南至银川市

石嘴山还出产瓷土,百年前瓷器作坊生产民间日用瓷器,也需要大量煤炭。

清朝末年同治、光绪年间外国资本大量侵入中国内地,石嘴山是水路、陆路交通要地,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自然被外国投资者看重。于是石嘴山周边城镇出现经济“繁荣”景象,煤炭用量大增,所以石嘴山煤炭生产在银北、西北是有名的。但是生产方式是原始的,其原因是煤窑主为了使用廉价劳动力获取高额利润,不愿投资购置高价机械设备,再者没有电力和缺乏技术人才也是重要原因。

听解放前在石嘴山市煤窑当过背煤工的董全福老人讲:旧社会煤窑都是本地的富商、绅士、有权势的人开办的。有的一家有两三座煤窑,煤窑主下设掌柜的、账房、收售煤场,煤窑井下有监管井下工人劳作的工头。他所在的煤窑是杨茂发开办的煤窑,有百名窑工,有刨煤工、背煤工,有排水工(手摇辘轳把水排到井上),月产煤不足千吨。安全生产无保障,井下自然通风,窑工不懂安全生产知识,井下监工的对瓦斯叫鬼火,说是看不见摸不着,鬼火会烧死毒死人的。大家都要供奉太上老君求神保佑平安。

劳动工具是手镐、短把锹、子、手锤、背筐、棉花灯、饮水罐。巷道狭窄,没有支柱,背煤工脊背上垫着羊毛毡子,嘴叨油灯,两膝垫着老羊皮,手拄短棍,弯腰匍匐爬行。每背一筐煤,井口收煤场发给一个竹签,凭签结账。

井上没有任何洗涮场所,除眼球是白的,一身黑回家,旧社会称挖煤的是煤黑子、窑花子,无人看得起,生老病死无人问,所以只能搞迷信活动求神保佑。收入经过盘剥所剩无几,背煤工劳动一天所得六七毛钱,窑主没钱时用米、面、大烟泡折成钱发实物,有时也能发到现钱,这点收入勉强养家糊口。

旧社会石嘴山市群众中流传着“背煤拉纤累断腰,收税抓兵黑暗统治苦难熬。”这就是石嘴山煤窑工在旧社会的生活写照。

工业机械化开端

一九五九年初是宁夏解放后乃至西北第一个新矿区开始生产。西北煤炭工业管理局尽力用国内已有的采煤机械设备装备石嘴山煤矿。所以石嘴山煤矿投产之后不久,机械化水平基本与全国同步。“一五”、“二五”期间国内所用煤矿设备基本都是仿苏联四十年代设备,技术落后。

采煤机械是KMN-1型截煤机,顿巴斯Ⅱ型联合采煤机,运输机是CKP-Ⅱ型刮板运输机和SGD-20型刮板运输机。

截煤机月产5000吨左右,顿巴斯Ⅱ型联合采煤机平均月产10000吨左右。

井下大巷运输是电机车运输,矿井提升是斜井绞车,火车外运形成了生产、运输、提升、外运一条龙的生产系统。标志着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工业机械化生产零的突破。这个阶段只能成为采煤机械化初级阶段。因为工作面仍以人工架设支柱支护。支护、回柱、移设战略运输机劳动强度大而且不够安全。

截煤机、顿巴斯Ⅱ型联合采煤机设计不够合理、功率小、截深大、产量低,需专用机道,采后悬空面积大、时间长、不安全,未能长期推广使用。

首家国产采煤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内借鉴外国经验新研制成功MLQ-80型浅截式滚筒采煤机SGW-40T,强力可弯曲刮板运输配套使用,工作面支护,同时进行改革,由传统的使用木支柱、木板梁改为单体金属支柱和金属链顶梁,支护强度大,增强了工作面的安全。工作面落煤,装煤和运输实现了连续作业,新设备的应用产量高。采煤机骑在运输机上,上下移动截割,牵引速度快,从而实现了机械化采煤多循环,加快了工作面推进速度。由于采煤机道与运输机道合二为一,缩小了采煤机的空顶面积,有利于顶板管理和安全生产,是我国采煤机械化在历史上的一个跃进。石嘴山矿务局被煤炭部确定在西北煤矿首家推广试点。煤炭部的决定鼓舞了局矿干部群众。局决定在二矿使用并抽调得力干部,挑选思想好、技术过硬的职工组建队伍,到设备制造厂和正在应用这套设备的煤矿跟班见习,了解设备性能及其一般故障的排除……,回矿后在矿工业矿场搭建模拟工作面操作演练。井下工作面,运输、回风巷道工程质量按标准化施工,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检查验收。

由于局矿领导的重视,组建有政治过硬、技术熟练的队伍一次试产成功。最高月产3.3万吨,平均月产2.5万吨,1966年进入国内同类机组前列。矿务局年平均达到4.5个机组工作面,机械化程度达到50%,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推广使用国产机组起了示范作用。

液压自移掩护支架

进入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世界现代化采煤设备——综合采煤机组。它把采煤工序的机械设备联合起来,由工作面采煤、装煤、运煤、支护,全部机械化进行生产,工人用手柄、按钮操作采煤设备。它有四大好处:一是高产、高效;二是安全可靠;三是解决了炮采和一般机械化难以解决的地质条件变化的难题;四是解决了井下战线长、环节多、用人多的矛盾。70年代国内不能生产这种设备,有少量进口,每套需要2500万元而且是外汇。如果自己生产大约只需800-1000万元。鉴于此,煤炭部决定组织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徐州矿山机械制造厂共同研究设计在煤层转轴倾角30度以下、中等稳定顶板、中等硬度煤层条件下,QY-Ⅰ型液压自移掩护支架。

我们非常向往应用现代化综采设备,多次向煤炭部申请未果。一九七九年煤炭部的QY-Ⅰ型液压自移掩护支架试制成功前夕寻找试验单位。经宁夏煤炭厅生产处搭桥介绍,在我局进行试验。煤炭部机械化办公室主任宋文鉴来到我局调研,了解到使用机械化基础好、一矿九层煤地质条件完全符合QY-Ⅰ型支架技术要求。回到部里汇报同意在石嘴山市矿务局一矿试用,将价值千万元的全套综采设备无偿调拨石嘴山使用。这项重大试验成功将使我国液压自移掩护支架自主生产,将节省大量外汇,为推进我国煤炭生产现代化作出重大贡献。接收任务后,我们立即组织由局、矿主要领导参加的综采实验领导班子和综采队伍,组织综采队伍到兄弟单位跟班学习,设备到货后,在矿工业广场搭建模拟工作面,进行模拟生产操作演练。

由于领导重视,高标准、严要求,综采队伍素质好,责任心强,各项试验进展顺利。1980年5月25日,试采试运,6月1日正式投入生产。最高日产汽车公司2800吨,最高月产40000吨,最高工效12.33吨。1982年,年产40万吨,达到国家乙级队。

QY-Ⅰ型掩护支架及配套设备经受了连续生产、顶板初次来压、过断层、30度转轴倾角防倒、防滑等关键环节的考验,达到了设计要求。该试验成功为国产30度倾角液压支架及其配套批量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石嘴山矿务局在自治区首家迈出了现代化采煤步伐。1983年,在煤炭部烟台科技大会上,我代表矿务局登台领取了QY-Ⅰ型液压自移掩护支架试验成功“特别荣誉”奖牌。

更新换代

石嘴山市矿区建设初期的主要提升运输系统占用设备多、环节多、用人多、维修量大、消耗高、事故多、提升能力低,不适用矿井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的需要。

1. 二矿改落地绞车为多绳摩擦轮绞车

1965年二矿进行矿井延伸改造,将一对年产百万吨的斜井改造成为一对立井,主井垂深471米,副井垂深400米,仍选落地绞车,串车提升改为箕斗提升,副井改为罐笼提升。就在设备订货签订同时,得知我国引进瑞典产多绳摩擦轮绞车是当代世界先进的矿井提升设备,洛阳矿山机械厂正在首批试生产。我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组织设计部门和二矿有关人员到洛阳矿山机械厂,了解该设备性能及可靠性。

在决定是否采用多绳摩擦轮绞车替代落地绞车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一部分同志认为,设计已经按照落地绞车设计了,设备也即将订货了,况且,我们使用落地绞车有经验,多绳绞车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国内只有阜新矿务局五龙矿副立井正在安装,还没有投入运行的经验,我们主、副立井都采用这种绞车没有把握,有些冒险。再者,绞车主机体积大,重量大,如何把这么庞大的家伙吊到离地面四五十米高的绞车大厅上,更是个大难题。另一部分同志认为,当初我们在建自办电厂时,设备在兰州,铁路不通,公路桥梁承受不了设备的重量,我们不是想办法从黄河运来了吗?在没有起吊设备的情况下,我们不是用土办法把电厂的大型设备安装起来了吗?经过讨论,大家统一了思想,取得了共识,认为使用现代化设备,企业才能进步,才能走出新路子,要敢为天下先,敢于担风险。之后,局迅速组织有关人员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参观设备制造,了解设备性能;到阜新矿务局五龙矿副立井多绳绞车安装现场了解安装情况。通过实地考察,大家坚定了信心,一致认为,该绞车提升能力大,耗能低,安全可靠。设备的主副机都安装在井塔塔楼中,各层面之间不受气候、季节影响,特别适合西北风沙大、气候多变的特点,而且便于维修、保养。

经过论证核算洛阳矿山机械厂试制的JKM-3.25/4(Ⅱ)-A型多绳摩擦轮绞车和DJ/3×4多绳绞车适合二矿主、副立井需要。

这两台绞车是试制品,尚无用户订货,厂家力促我们订货,并愿意帮助我们解决在安装、试运转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决定采用这两台洛阳矿山机械厂的首批试制产品,其设备铭牌编号分别是一号、二号。如今这两台设备在二矿已经安全运行近四十年,实际提升能力达到250万吨/年,仍有潜力可挖。如果增加电机容量,提升能力可过400万吨/年

2. 一矿采用国产GDS1000型钢缆拖动皮带运输机

1975年,一矿三水平开拓延深。原井型是一对正、反斜井,用仿苏联双滚筒ZGM2500/1200落地绞车、矿车提升。延深设计主斜井长800米,暗主井斜长750米,转轴倾角18度,由矿车提升改为箕斗提升,副井仍为矿车提升。在讨论初步设计时,有人提出沈阳矿山机械厂正在试制具有当代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斜井钢缆拖动皮带运输机。这种战略运输机提升能力大、安全、环节少、占用人员少、运输成本低,并且还能供职工上下井乘坐,节省了副井提升上下井人车的设备。局决定组织局矿有关人员赴阳泉矿务局四矿和沈阳矿山机械帮调查研究,参观学习。

经了解得知阳泉矿务局四矿的情况与我局不相近,也就没去。后来,我们从煤炭部得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有斜井皮带机负荷运行试验的设备。经联系,将一矿煤样发往阜新矿院,派设计及试验人员,前往阜新矿院进行试验。实验数据证明,沈阳矿山机械厂生产制造的GDS-1000型钢缆拖动皮带机完全符合一矿斜井的需要。1977年沈阳矿山机械厂交付石嘴山矿务局两台首批生产的GDS-1000型钢缆拖动皮带机,产品出厂铭牌又是一号和二号试制产品。两台设备在一矿运行30多年,未出现安全事故,核定生产运输能力200万吨/年,但仍有潜力可挖。实践证明,它是现代化矿井特别是缓倾斜煤层矿井的理想提升设备。

石嘴山市矿井延深改造,主、副提升井设备进行彻底的更新换代,跨入全国先进行列。跟随着井下运输系统进行改造,增设扩大区域、水平、井底煤仓、储煤能力,实行采区集中运输巷皮带运输化,取消矿车运煤,减少设备数量、运输环节、维修消耗,减少人员、减少事故,降低运输成本,增加生产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推进煤矿现代化采煤设备创造了条件。

石嘴山矿务局四十年来机械采煤从无到有,从初级到中、高级阶段,使用发展积累了经验,也有教训;同时机械化发展对矿井的改造亦有经验可汲。

现代化煤矿生产是多环节、长流程,除落煤、装煤、支护三环节外,都是运输的过程。随着机械化发展,提升、运输改造是必然。石嘴山矿务局初期是四对斜井四个矿,随着技术进步,机械化生产发展,四个矿改变为两个矿,四对斜井改为两对。环节少了,提升、运输能力翻番。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0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煤炭企业重组后,神宁集团对石嘴山市矿区投入数亿元进行了联合安全技改。不仅把原有的两个矿整合为金能公司,井下生产运输系统进行了改造,而且改造了通风、辅助运输、排水、防火、瓦斯排放、供电系统。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形成了一井一面的格局。由“最不放心”的矿井,变成了安全矿井。在保证产能的情况下,人员也大幅减少,由组建前的万名员工,到组建金能公司时7600名,现在只用3000人。

精神

1956年春节前夕,西北煤炭管理局委派孙昶、孙百文、孟以猛等5人来到石嘴山市,负责组织领导石嘴山矿区的筹建工作。就是在这么一个没有任何工业,铁路、电力、通讯设施更是无从谈起的小镇子,孙昶等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两手空空,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办公地点,他们就在镇上的一座破庙里白天办公晚上休息,真是'白天同风沙搏斗,晚上与菩萨共眠。'没有水喝,他们从老乡那里借来毛驴到黄河边拉水;没有电灯,他们就点煤油灯;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就骑着毛驴或划着小船察看地形搜集资料。为了查清石嘴山市的水文和气象资料,他们踏遍了贺兰山麓和沙漠荒滩。为了创建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和应急大量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到来,他们又克服困难,组织民工打土坯、建起了一栋栋土坯房和窑洞。"正是他们这种艰苦奋斗、无所畏惧的精神打动了丁志臣他们这批到石嘴山的工程技术员和施工人员。

当时,全局职工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指引下,发扬延安精神,不讲条件讲奉献,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没有人叫苦叫累,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尽快将矿井建成,早出煤、出好煤,支援国家建设。1957年,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努力,原石嘴山矿务局第一对矿井破土兴建。

据原石嘴山矿务局党委书记丁志臣说:"现在,兴建一个项目,在开工建设前首先要做到铁路通、公路通、水电通、通讯通、工地平整等,而当时我们建设时,这些条件没有一个达到的,特别是交通不方便,铁路没有通,公路全是土路,设备进不来,电的问题解决不了,一切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要等到宝兰铁路修通还要等2年多时间。时间不等人啊!我们要尽快通电,赶紧把从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口的发电设备从兰州市运来!"可这哪是那么简单的事啊!在那些设备中有几件18吨重的大型设备。当时,没有大吨位的汽车,公路桥梁涵洞也承受不了这么重的物件。怎么办?难道非要等到铁路修通?大家伙开始想办法,有人提出走水路--用牛皮筏子通过黄河从兰州将这些设备运到石嘴山市。当孙昶等人找到兰州有名的老舵手时,他被孙昶等人的提议惊呆了:黄河从兰州到青铜峡市河段有数道急流险关,明礁、暗礁无数,且从来没有人通过水运运送过这么重的物品,坚决不肯接受这次任务!孙昶他们就一次次找上门去,并承诺:只要你们尽力了,就是出了事故也不用负责。看他们的态度如此坚决,老艄公终于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经过周密部署、反复研究,发电设备顺利地渡过了从兰州市到青铜峡河段,大家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谁知就在快到石嘴山市时,因为这里的河面宽、水浅、流速慢,老艄公又不太熟悉这段水路情况,牛皮筏子被搁浅了,在拖拉牛皮筏子的过程中,发电机翻到了黄河里,如不及时打捞出来,发电机将成为一块再生铁。而当时又正值寒冬腊月,别说跳进黄河里去找寻设备,就是出门转一圈都冻得人直发抖。但就是这样,以老起重工王清为首的一批共产党员奋勇争先,跳入黄河,摸找、捆绑发电机。经过3个昼夜奋战,终于把发电机打捞了上来。

这件事发生在丁志臣刚到石嘴山不久,他也亲自参与了设备的打捞工作。看到大家为了国家的事业这么奋不顾身,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发电设备运来了,可安装又成了问题。因为两套设备都是从国外运来的,其中的技术问题又成了一大难题。大家白天忙施工,晚上就啃图纸资料。原本计划用1年多时间安装好的设备,可在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8个多月就完成了安装任务,并一次试车成功。

1957年秋天,原石嘴山市一矿开工建设,为了保证包兰铁路通车用煤,创业者们不分昼夜在井下手拉手交接班,埋头苦干,有的干脆吃住在井口,那时的施工设施和工具都很简单,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工具也往往供应不上,没有矿车,工人们就用大筐抬、架子车拉……短短18个月,原石嘴山一矿在1959年初就投产出煤,支援供应了兰州、包头市和包兰铁路机车用煤。由于两套发电设备陆续投产发电,矿区大规模建设也全面展开,并支援了石嘴山发电厂、钢厂的开工建设和石嘴山其他工业和民用用电。创业者们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初步建成了石嘴山市矿区。

丁老说:"石嘴山矿区广大职工有一种敢为天下先,敢于争上游的精神。"60年代以后,石嘴山矿区工作面的正规化管理在整个西北煤炭发展中始终处于前列,工作面单产突破万吨;在采煤机械化方面,石嘴山矿区率先推广使用了波兰联合采煤机,创下了月产3万吨的纪录;在矿井延伸改造方面,推行了先进的提升设备,采用多绳磨叉轮绞车,率先甩掉了串车提升;1965年原石嘴山二矿技术员欧阳伦提出了在厚煤层分层开采由铺底网改为铺顶网的先进经验,极大地提高了煤质,这一技术很快就在全国煤炭系统得以推广。

最后一任局长

何嘉平:

1961年,年仅24岁的何嘉平从北京矿院毕业,抱着"支援大西北建设"的极大热情,只身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被分配到原宁夏煤炭管理局工作,处理办公室一些日常工作。可这舒适的办公条件却不是何嘉平想要的,来宁夏前,何嘉平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既然是来支援宁夏建设,就要到最艰苦的生产一线,真正的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就这样,何嘉平离开管理局来到了原石嘴山市四矿采煤四区当了一名技术员。整天和职工们在一起,与他们一同升井、下井,何嘉平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睡在土坑上,就连用的桌子也是土坯做的,用时在上面铺张报纸,这样的条件,何嘉平是满足的。当技术员的那段日子,何嘉平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开2个小时班前会,8点钟下井,12点钟升井,下午2点钟又要参加下午的班前会,给职工们讲解井下注意事项,有时晚上10点多还要参加班前会,那些日子,何嘉平是忙碌的,可他也是充实的。

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何嘉平走上了领导岗位,先后担任过矿生产科副科长、总工程师兼副矿长、矿长,石嘴山市矿务局副局长、局长等职务,但最让他难忘的是他担任原石嘴山二矿矿长及石嘴山矿务局局长的那些日子。

1984年,担任原石嘴山矿务局副总工程师的何嘉平被调到原石嘴山二矿任矿长,受命于该矿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作为全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何嘉平感到了沉甸甸的信任与压力。当时,大家吃的是大锅饭,搞经济体制改革是个"盲区",根本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此时,临危受命的何嘉平也不知道前面的路该如何走,但不服输的性格激励着他挑战困难。参加完在深圳举办的企业家改革经验交流会以后,何嘉平似乎弄懂了一些企业改革的门道,但交流会上的企业家们多来自南方,他们的成功改革经验并不适用宁夏回族自治区,不适用于二矿,何嘉平"借"来的只是一些理念上的东西。要想将二矿的体制改革工作做好,他知道还需要更多的摸索与磨炼。经过多日的深思熟虑后,何嘉平在二矿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工程,他将矿划为一个经济实体,将全矿分为生产、经营、辅助、政工等7条线,各条线分工不同,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与此同时,何嘉平又将权力、经营责任下放到各分管领导、各基层,实行区队、班组独立核算,将经营任务、生产指标等承包到区队、班组。成功的改革方案不但使领导团队能够团结协作,同时也激活了职工干好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原石嘴山市二矿经济体制成功改革,何嘉平向原矿务局,也向原石嘴山二矿职工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1992年底,何嘉平担任了原石嘴山矿务局局长一职,职务高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那时正赶上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石嘴山矿务局又因为煤质的普通而导致了市场的缩小,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此时只有提高煤价或许能够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何嘉平在提高煤价上做起了文章,而提高煤价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煤质。石嘴山矿区的煤质含硫量较高,这也是影响煤价的关键因素。在有效降低煤质含硫量、提高煤炭目录价的同时,何嘉平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鼓励职工做好煤炭营销工作,使"生产围绕经营转、经营围绕市场转"的政策走活走实,并有效地保存了石嘴山矿务局的生命线--3电5焦1条线的完整性,使原石嘴山矿务局在3年内实现了扭亏为盈。

可好景不长,就在石嘴山市煤炭人还没尝尽甜头时,煤炭市场风云变幻,走到了低谷。1998年,国家将矿务局下放到地方管理,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当时属于经济落后省市,财政紧张,根本没法抽出资金来扶助煤炭行业的发展,加上各地煤炭市场实施地方保护后,宁夏通向邻边外省区的煤炭销路也受到了阻梗。此时,国家又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求含硫量高于国家标准的煤炭不能进入大城市,而石嘴山矿区的煤炭含硫量远远高于国家标准。市场的严峻再次让石嘴山矿务局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在其位谋其政,何嘉平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出路。他在提出"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的口号后,自己身先士卒,开始外出跑市场,每年的除夕他总是奔波在外地,他把一片诚意真心送到客户心上,向厂家领导拜年,为把关系走得更近。有时为了借拜年的机会讨回货款,他吃了多少闭门羹,自己也记不清了。更多的客户被他的一片真诚打动,付出一部分货款,何嘉平带着货款,也是石嘴山市职工们过上好年的希望赶回宁夏回族自治区,每一次都是大年三十了。

就在何嘉平举步维艰的时候,石嘴山矿务局迎来了生存的转机。国家对煤炭行业提出了再转股和实行破产两种优惠政策。在认真分析矿区的实际情况后,何嘉平抓住这个机遇使企业起死回生。细致周密的破产工作后,石嘴山矿务局不但甩掉了历史包袱,而且享受了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得到了国家补贴,石嘴山矿务局成功渡过了低迷期。职工年工资也由他上任前的人均4000多元涨到了9000多元,而且没有拖欠职工工资。提起这件事,何局长的目光中溢满了欣慰与自豪。

在我们采访的始终,何嘉平局长对宁煤集团的发展赞不绝口,他说他有五个想不到:一是职工工资增长速度之快,尤其石嘴山市矿区的职工;二是集团对煤矿安全、技改资金投入之大;三是集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扩大煤炭深加工等项目之多;四是千万吨矿井建成时间之短;五是煤炭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技术之先进。"想不到"虽然如此之多,但何局长最后嘱咐,企业发展要永远继承老一辈煤炭人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居安思危,那就会给宁煤集团优势发展的基础上锦上添花。这或许也是老一代煤炭人共同的见解。

新闻报道

张喜武总经理到石嘴山慰问矿区员工

2007-02-12 08:55:26

来源:中原地区能源报

2月11日,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张喜武,副总经理王晓林、李东,总经理助理谢友泉,副总工程师吴秀章,在宁煤集团董事长张文江、党委书记陈恕、总经理王俭、工会主席陈毅的陪同下,深入到石嘴山市金能煤业公司员工家中慰问,送去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张喜武一行首先来到石嘴山市惠农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在建地静安小区,详细了解了房屋价格、面积、物业管理及小区建设情况,并到刚搬迁新居的金能公司二号井职工李存吉家了解居住情况。他嘱咐宁煤集团领导把小区的职工之家、健身场所里的公共设施建设好。随后,张喜武又分别来到自治区政协原常委、原石嘴山矿务局党委书记丁志臣和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章获得者、宁煤集团劳动模范、金能公司一号井职工刘学田家中进行慰问,询问了他们的工作、收入、生活等情况。张喜武一行每到一家,便热情与主人交谈,并送上慰问金拜年。(记者 刘小胜)

资料来源

①《石嘴山区志》。

②《石嘴山煤矿志》。

③《神华宁煤集团公司资料》。

参考资料

石嘴山市委书记杨春光:走出经济转型之路.人民网.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