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荫东
潘荫东(1847-1924),字保之,自号五山寄樵、郑滩寄樵,晚号樵叟。江苏如东县丰利镇人,祖籍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省)西南乡桃溪。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署高邮州学正,匝月辞归。创办丰利两等小学堂,首任校长。民国初,被推为如皋商会名誉会员、丰利教育会会长。曾主修丰利文峰塔。有《樵叟集(八卷)、外集(二卷)》。其子潘肇元在《南通博物苑同游记》一文中,引以为豪“吾父兴学之心”正是指潘荫东倾心办学。
基本介绍
潘荫东字保之,举人。祖籍徽州,祖上在通州东南静海乡经商。清朝中期,静海区大部入长江,居民四散,潘家迁到丰利场,经商致富。潘的长子肇元字新伯,由秀才考选为拔贡,继承祖业经商,协助父亲兴办学校。次子恩元字丹仲,光绪举人。废科举后,自费去日本攻读经济学。回国后适逢民国建立,当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后来应留日同学金城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周作民之聘,去天津市任该行秘书长。他与沙元炳为诗文之交,互相唱和。
潘荫东虽在丰利极有声望,但创办学校并非一帆风顺。当时政府虽然有诏兴学,但各级官员多口是而心非,明催而暗阻。老塾师恨学校夺了他们的饭碗,千方百计造谣诽谤。普通老百姓则认为是洋教,看同仇敌。有钱的仍然各私其塾,不肯捐款兴学校。一个学校的创建,从校舍、用具到教师的薪俸、伙食、旅费以及学生的食宿、医药、种种费用,多则几万,少则数千元,无从筹措。当地绅董又视潘为外籍侨居,不肯资助。丰利是海滨盐场,灶民贫而失学,不明事理,困难更大于他区。沙元炳在《丰利场公立两等小学校校长纪念碑》中说:潘君负责八年,校舍和学生都逐渐增加,升学率高于他校,每年租谷收入仅二千元而支出近万元。不是潘君虑心竭力,有始有终,怎能有此成就?“丰利人士裒(音,搜集)其成绩,乞言于予,将树碑以志不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