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毛苣苔
芒毛苣苔(芒毛苣苔属 bracteatus Wall ex A DC.)附生小灌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云南省南部及东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四川省。生于山谷林中树上或溪边石上,海拔300-1300米。在锡金王国、不丹、印度东北部、泰国、老挝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全株供药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痛等症。
形态特征
附生小灌木。茎无毛,常多分枝;枝条对生,灰色或灰白色。
叶对生,无毛;叶片薄纸质,长圆形、椭圆形或狭倒披针形,长4.5-9厘米,宽1.7-3厘米,顶端渐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全缘,侧脉每侧约5条,纤细,不太明显;叶柄长2-6毫米。
花序生茎顶部叶腋,有1-3朵花;花序梗长0.8-3厘米,无毛;苞片对生,宽卵形,长3-9毫米,宽4-10毫米,顶端钝或圆形,无毛;花梗长约10毫米,无毛。花萼长2.5-7毫米,无毛,5裂至基部,裂片狭卵形至卵状长圆形,宽2-3毫米,顶端钝或圆形。
花冠红色,长1.5-2.2厘米,外面无毛,内面在口部及下唇基部有短柔毛;筒长8-16毫米,口部直径5-6毫米;上唇长4-6毫米,2裂,下唇稍长,3裂,裂片狭卵形。雄蕊伸出,花丝着生于花冠筒中部稍下处,长1.2-2.2厘米,下部及顶部有稀疏短腺毛,花药长1.5-2毫米,无毛;退化雄蕊丝形,长1.2-2毫米,无毛。
花盘环形,高约1.2毫米。雌蕊线形,长1.6-2厘米,无毛。
果线形,长6.5-9.8厘米,无毛。
种子狭长圆形,长约0.6毫米,每端各有1条长1.5-4毫米的毛。
花期10-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谷林中树上或溪边石上,海拔300-1300米。
分布范围
产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县)、云南省南部及东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四川省(峨眉山市、富顺县)。
在锡金王国、不丹、印度东北部、泰国、老挝及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种植技术
扦插
在春秋两季时,挑选健壮肥厚的枝条进行插,每7-10cm剪为1小段,可扦插在疏松的松软土内,也可扦插在20%真珠石、30%粗砂、50%细蛇木屑调制的培养土中,期间要保持适当的湿度,沐浴大约50-60%的日照,在30-40天后就可生根成苗,待幼苗根群生长旺盛后,再移植花坛或者盆内栽培。
土壤
芒毛苣苔适宜养殖在疏松肥沃、排水性好的砂质壤土内,盆栽一般以微酸性土壤为主,也可选择用沙、蛭石、泥炭土配制成的培养土,然后再加入适量的过磷酸钙。
光照
芒毛苣苔喜爱半阴的环境,全年除夏季中午的强光需要适当遮蔽以外,其它季节可给予充足的光照,特别是在冬季,如果放置的地方光线过强或不足,叶片就会变为淡绿色或黄绿色,使其失去观赏价值,甚至植株干枯而死。
温度
生育期适宜的温度在15-25℃之间,芒毛苣苔需要放在阴凉通风处,并要保持环境的湿度,不可一直放置在高温多湿、排水和通风不佳的地方,不然容易导致根系腐烂,芒毛苣苔不耐寒,因此冬天需要放入室内养殖。
浇水
芒毛苣苔养殖的盆土,要经常保持湿润的状态,但切忌盆内有过多的积水,避免造成烂根,3-9月是芒毛苣苔的生长旺盛时期,因此需水量较大,要经常进行浇水和喷雾,从而增加其湿度,在秋季天气逐渐转凉后,要适当减少浇水和施肥量,冬季时盆土要保持稍微干燥。
修剪
芒毛苣苔生长旺盛时期,可适当的进行摘心促进分枝,在冬季花期过后,需要及时剪掉开过花的残茎,从而节省其养分促发新枝,使其孕育出更多的花蕾。
养殖注意事项
1、芒毛苣苔种植后要保持盆土湿润,但也不宜过湿,特别是盆内透气性不佳时,容易导致落叶和根系腐烂,期间可经常向叶片喷洒水雾,保持80%左右的空气湿度。
2、芒毛苣苔在夏季时可放置在室外荫棚下,还有树荫通风处养殖,但要保证遮光度在50%左右,也可将芒毛苣苔挂在阳台的棚架下养殖,期间要用锦屏藤进行遮荫,或者将盆吊挂在向南的门窗内要保证侧散射光照充足。
3、芒毛苣苔不可风吹枝蔓,以防下垂的茎被盆沿给磨断,在秋季天气逐渐转凉时,要适当减少浇水和施肥量。
4、芒毛苣苔在冬季养护时,盆土需要稍微的干燥,除了在孕蕾开花前适当施少许含磷的肥液外,通常情况下可少施肥或者不施肥。
主要价值
全株供药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痛等症。
参考资料
芒毛苣苔的形态特征-植物百科 zhiwubk.com.植物百科.2020-08-19
芒毛苣苔的种植技术-植物百科 zhiwubk.com.植物百科.2020-08-19
芒毛苣苔养殖注意事项-植物百科 zhiwubk.com.植物百科.20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