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羚
新小羚(Neotraguspygmaeus')分布于非洲西部,肩高仅25-30cm,是世界上最小的羚羊。毛色为淡褐色,身体下部的颜色较浅。雄性有向钉子的角,长3厘米。新小羚生活在非洲密林中,以树叶和水果为食。它们是非常害羞的夜行动物,当它们受惊吓时可跳2.5米。喜独居。新小羚是濒危动物。
基本资料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纲:哺乳纲Mammalia
目:偶蹄目Artiodactyla
科:洞角科Bovidae
属:岛羚属Pantholops(Hodgson,1834)
种:新小羚P.hodgsonii(Abel,1826)
简介
新小羚是瞪羚的一种,生活在非洲西南部,以善于蹦跳闻名,新小羚是群居动物。当发现敌人,例如一只猎豹或一只狮子,羚羊群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就会发出警报。
新小羚发警报时,会笔直地向上窜,足有3.5米高,同时脚直挺挺地垂着,身体弯曲,这就是蹦跳,每头新小羚都可以蹦跳多次,看上去就好像一弹一弹的。
新小羚另外还有一个报警信号。从它的背部中央直到臀部有一层皮肤折皱,展开时会突然露出一大片耀眼的洁白无瑕的毛,这种信号起先由一头新小羚发出,然后另外一头接着如此行动,一个接一个以至于整个羚羊群看上去是一片白光闪烁。一旦发现敌人靠近,整群羚羊都会迅速的逃跑。
小羚着向上蹦跳是警告羚羊群中的其他成员附近有危险。这种动作能使它们看得更远,也可以迷惑敌人
过去,大量的新小羚聚居在一个地区,食物的缺乏会使它们突然迁徙。迁徙时,多在百万之众的羚羊群像潮水一般席卷大地。
外形特征
新小羚(chiru),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新小羚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角用于御敌。雌性新小羚没有角。新小羚的底绒非常柔软。成年雌性新小羚身高约75厘米(30英寸)、体重约25-30公斤(55-66磅)。雄性身高约80-85厘米(32-33英寸)、体重约35-40公斤(77-88磅)。
形态:四肢匀称、强健。尾短小、端尖。通体被毛丰厚绒密,毛形直。
特殊性:每个鼻孔内还有1个小囊,其作用是为了帮助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进行呼吸。
毛色:雄羊头肉、颈、上部淡棕褐色,夏深而冬浅,腹部白色,额面和四条腿有醒目黑斑记,雌羊纯黄褐,腹部白色。
角长:成年雄性角长笔直,角尖微内弯,50—60厘米(雌性无角)
寿命:一般不超过8岁
肩高:80—85厘米(雄)70—75厘米(雌)
体重:35—40公斤(雄)24—28公斤(雌)
生活习性
新小羚的活动很复杂,某些新小羚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性和雄性新小羚活动模式不同。成年雌性新小羚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年轻雄性新小羚会离开群落,同其它年轻或成年雄性新小羚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
新小羚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每年四月底,公母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子,然后母羚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集成十几到上千只不等的种群,生活在海拔4300米到5100米(最低3250米,最高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上,早晚觅食,善奔跑。夏季雌性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每胎1仔。有少数种群不迁徙。
药用价值
名称:羚羊角
类别:平肝熄风药
拼音:LINGYANGJIAO
拉丁:CornuSaigaeTataricae
别名:九尾羊角、角、羊角
药用部位:角
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栽培要点:产地:新疆、青海省。采收加工:全年均可捉捕。猎取后锯取其角,晒干。性味归经:寒;咸;归肝、心经。功能主治: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于高热惊痫,神昏痉厥,子痫抽搐,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障,温毒发狂,肿疮毒。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宜先煎2小时以上;研末,每次0.3-0.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或磨汁涂敷;或研末调敷。
禁忌:脾虚慢惊禁服。
濒危原因
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存在着利润巨大的小羚绒及其织品贸易然而,尽管有关部门多次实施严厉的打击行动,却并没有从根本上制止住非法盗猎新小羚、走私羚羊绒的活动,新小羚总数仍显示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以现有的警力、装备和财力难于实施全方位、不间断的巡护,而盗猎分子则抓住空隙对新小羚群进行大肆屠杀;犯罪分子在盗猎、运输、取绒和走私等各个环节建立了更严密的组织,采取了更隐蔽的手段,对上述犯罪行为实施打击的难度因此进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当执法人员在恶劣环境中艰难追捕盗猎分子的时候,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新小羚绒及其织品贸易并未得到有效打击和制止,而这恰恰是盗猎分子疯狂猎杀新小羚的根本原因。这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得十分清楚:
1、盗猎分子猎杀羚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得羚羊绒。到目前为止,所逮捕的所有盗猎分子的供词都证实了这一点。另一方面,由于羚羊肉寄生昆虫很多、羚羊皮制革性能差等原因,还不存在对羚羊肉、皮、颅骨、角等的贸易性开发利用,中国境内也没有羚羊及其产品的需求市场。在所有盗猎羚羊现场都可以看到大量遗留的羚羊尸体、头骨、角,而取绒后被丢弃的大量羚羊皮则在其它许多地方被发现,可充分证明获得羚羊绒是引发大肆猎杀羚羊的根本目的。
2、羚羊绒贸易给盗猎分子带来巨额利润。大量羚羊被猎杀取绒后,一部分绒被走私分子藏夹在棉被、羽绒服中或藏匿在汽油桶、车辆和羊绒中,蒙混通过中国西藏的樟木、普兰等口岸出境;而另一些走私分子则人背畜驮到边境秘密交易点进行交易。在中国境外,1公斤羚羊生绒价格可达1,000~2,000美元,而一条用300~400克羚羊绒织成的围巾价格可高达5,000~30,000美元。如此高额的利润,进一步刺激了盗猎分子欲望,并使他们有条件获得更有效的武器和装备,用于大肆屠杀羚羊。毫无疑问,这还进一步加大了中国实施打击行动的难度。
3、中国从来没有利用羚羊绒的传统习俗,至今也没有羚羊绒及其产品的消费市场。盗猎分子所获羚羊绒,最终都是在中国境外转换成资金或他们所需的物资。综合分析上述实际情况,国际上许多关注羚羊保护的组织、人士和我们得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正是由于在部分国家和地区一直存在着羚羊绒加工及贸易,并由此给盗猎分子带来丰厚的收益,刺激盗猎活动愈演愈烈,直至威胁羚羊的生存。从根本上清除部分国家和地区至今仍然存在的羚羊绒加工及贸易,是保护、恢复羚羊种群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保护措施
新小羚作为历史非洲动物区系的典型代表,具有难于估量的科学价值。新小羚种群也是构成非洲自然生态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新小羚保护。1981年中国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鉴于新小羚为附录I物种,中国政府严格禁止了一切贸易性出口新小羚及其产品的活动。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中国国务院随即批准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新小羚确定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严禁非法猎捕。此外,中国政府还在新小羚重要分布区先后划建了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处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门保护管理机构和执法队伍,定期进行巡山和对新小羚种群活动实施监测。
为保护好新小羚,在新小羚分布区,还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培养了一批保护管理和科研人员,组织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等。对十分猖的盗猎新小羚、走私新小羚绒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国原林业部(现国家林业局)予以特别关注,并进行了专门调查;中国各有关部门和当地政府组织森林公安机关等执法力量,在新小羚分布区、重要运输路线及加工点、重点海关及边境线,连续多年实施了严厉的打击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以来,中国森林公安机关共破获盗猎新小羚的案件100余起,收缴被猎杀的新小羚皮17,000余张、新小羚绒1100余公斤、各种枪支300余支、子弹15万发、各种车辆153辆,抓获盗猎新小羚的犯罪嫌疑人近3000人,击毙盗猎分子3人。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为保护新小羚及其栖息地,涌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物种信息
新小羚亚科是一类体型极小的羚羊,有些学者认为本亚科应该归属于羚羊亚科。
种类
贝拉羚属Dorcatragus
贝拉羚D.megalotis
侏羚属Ourebia
肯尼亚侏羚O.ourebi
山羚Oreotragus
山羚O.oreotragus
犬羚属Madoqua
柯氏犬羚M.kirkii
林犬羚M.saltiana
艮氏犬羚M.guentheri
银犬羚M.piacentinii
斯氏犬羚M.swaynei
红腹犬羚M.phillipsi
小岩羚属Raphicerus
石羚R.campestris
黑耳石羚R.melanotis
沙氏石羚R.sharpei
岛羚属Neotragus
倭新小羚N.pygmaeus
桑岛新小羚N.moschatus
贝氏新小羚N.batesi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