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刘洪元

刘洪元

刘洪元(1923-2002),男,汉族,天津人,1923年5月5日出生,单弦演员。

刘洪元出身于商人家庭,自幼喜爱戏曲、曲艺,后被谢芮芝先生的表演艺术深深吸引,便拜在谢老门下虔心学艺。经过多年学习成为二代谢派单弦演员。代表作有《武十回》《高老庄》《翠屏山》《王六郎》《田七郎》《胭脂判》《沉香床》《卓二娘》《蝴蝶梦》等等。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刘洪元17岁时开始对谢芮芝先生的单弦艺术发生浓厚兴趣,自己曾回忆说:“第一次听谢芮芝先生的演唱是在电台里转播的实况,头本《卓二娘》。那别具一格的声腔,幽默的语言,热烈的舞台效果,深深地打动了我!从此,我与谢派单弦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一位谢园的追星族。”

解放初期,谢芮芝先生再次到天津市,在南市“大新声茶社”演唱,住在茶社附近的惠联公寓。这时的刘洪元对谢老的艺术痴迷已久,也在基本唱腔上有了一定基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拜在谢老门下,把谢派的演唱风格继承下来。后又把谢老接到自己家中,给谢芮芝先生磕了头,成为了谢老入室弟子,也是后来继承谢派单弦惟一嫡传弟子。

此后,他一面照顾家中生意,一面向谢老习艺,这一时期,还常和谢老三子舒扬先生切磋技艺并与谢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登台成名

刘洪元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天津北大关“志诚信茶社”,是因当时园子缺场,由朋友推荐后又征得谢老同意才去的。连演了三天,曲目是《高老庄》《马介甫》《胭脂判》后来因茶社老板马四先生和观众的盛情要求,又续了三天演出。

后因为社会变迁,私家生意有所限制,商业买卖不好做,所以他能得以更多时间来研究谢派艺术。

1957年11月,谢老在北京辞世,刘洪元到京奔丧,为恩师送行。

1962年,天津市举办第一届"津门曲荟",刘洪元参加了单弦专场演出,再次唱了拿手曲目《高老庄》。一曲唱罢,观众如醉如痴,掌声经久不息。曲艺界对这次演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是参加演出的惟一业余演员,遗憾的是刘洪元一生因种种原因终未能迈入专业曲艺团体。

文革奔波

"文革"时期,刘洪元虽没有遭到游斗和批判,可是为了响应"备战备荒"疏散城市人口的号召,举家迁至天津东郊贯庄,加入生产队当了农民,过起了农家生活。这里的生活十分艰苦,但比起其它同行们的遭遇还算是幸运。他当时每天除了下地劳动外,回到家里有时间就偷偷地整理谢老留下的那些传统段子。

再创辉煌

"文革"结束后,刘洪元一家相继回到天津市城里,传统文艺也开始全面复苏。他与一些曲艺界的旧友们组织在一起,开始在红桥区先春园文化站持续了很长的一个阶段演出。

改革开放后,刘洪元又迎来了第二个艺术青春。天津市民族曲艺团诞生了。该团是以专业演员组织的一支的业余团体,演员有孙玺珠、杨芸、周秀芳、廉月儒二毓宝、朱凤霞、杨凤杰等,还经常聘请王毓宝小岚云郭荣起等艺术家助演。团长由大家共同推举刘洪元担任。这一时期刘洪元恢复上演的曲目繁多,如《武十回》《卓二娘》《金不换》《翠屏山》《马介甫》等。这些曲目都结合了刘洪元自身天赋条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在承袭谢派单弦的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

1992年,文化局领导有意向全国曲艺工作者展示天津业余曲艺团的风采,把第七届津门曲荟的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分派给了民族曲艺团。团长刘洪元不仅掌握全面演出的安排而且还在开幕式上演唱了《高老庄》、闭幕式上演唱了《挑帘裁衣》。

1993年,刘洪元参加了全国业余曲艺大选赛,在评比中夺魁赢得"特别奖",曾到北京参加汇报演出。通过这次参赛结识了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马增蕙

1996年,遵照马增蕙老师的意愿,分别在天津市和北京举行了刘洪元带拉师妹的典礼。

逝世

2002年7月12日,刘洪元逝世,享年79岁。

人物作品

单弦

代表作有《武十回》《高老庄》《翠屏山》《王六郎》《田七郎》《胭脂判》《沉香床》《卓二娘》《蝴蝶梦》等。

鸳鸯调

红娘》《铡美案》。

艺术传承

刘洪元的传人有陈学琨、赵勇(刘洪元的外甥)、刘志光(刘洪元的侄子)等。

艺术特色

刘洪元继承了许多“谢派”名段,如:《武十回》《高老庄》《蝴蝶梦》等。

除了单弦之外,他还能演唱老鸳鸯调,并为鸳鸯调名家朱凤霞创作了《红娘》《秦香莲》的鸳鸯调新作,经朱凤霞演唱后,大受好评。

参考资料

刘洪元与谢派单弦--浙江频道--人民网.人民网.2020-09-26

刘洪元单弦【赞观众】.喜马拉雅.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