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镇
蓝田镇隶属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位于天柱县城的东北部,有东出湖南省的捷径天--芷公路穿镇而过。自然条件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依山傍水,交通便利,人杰地灵。全镇总面积153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1个居民,416个村民小组,7335户,总人口3.28万人,侗族人口占70%.另有30%的苗族和汉族。蓝田镇有耕地23987亩,属温暖农业区和温和农业区气候.农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花生。蓝田镇享有“中玉之乡、歌舞之乡、油菜之乡”誉称,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其万亩大坝是全省22个万亩大坝之一,是天柱县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
地名溯源
在很早以前,蓝田县这个地方根本没有人烟,到处古树参天,全是原始森林;狼虎啸,处处皆闻。约于唐末宋初,因社会变迁,才有人陆续到此居住。而最早进入蓝田的某人,发现这一带周围群山环绕,中间一片平阳,两条清悠悠的小河,由西、北两方流来,汇集一起再向东缓缓流去。平川中苍松翠柏,格外茂盛;杂花野草,分外葱绿,确实是个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好所在。于是,他一家就在这里搭蓬垦田住了下来。
他在平川的中下部开了一丘田,先是几挑、十几挑,由于班传班,辈传辈,人越发越多,田也就越开越宽越长,最后竟开成宽十余丈、长达百余丈的罕见长田,将一个平川分为上下两截,其它陆续至此落居的人们路过这里,均要绕田坎而行,久而久之,人们就称为“拦田”。不知又过了好些年后的一天晚上,也不知什么原因,一夜之间,这家老小十数人全然不见,不知去向,田也就自然荒芜了下来,几年时间,满田全是人多高的野荸荠和光棍草,人们路过时均叹道:“好好一丘拦田,竟变成了一丘‘兰’田”。由于荒芜时间一长,这丘田的泥脚也就越深,后人们去耕种,好些地方连人带牛均可陷入泥潭里去,死于非命的不乏其人;在那一段时间里,人们均戏之为“难田”。后约到清顺治(1650年)左右,这丘田才落到一位姓王的手中,将其管理得焕然一新;每年谷子打完,梨耙一过,便围水养鱼过冬。至清乾隆二十五(庚辰)年,马仕升署理天柱县时,一日视察来到蓝田县,见此田又大又长,碧水粼粼,波光浪闪,田中群鲤追波逐浪,空中紫燕翱翔,万里碧天,四周山环水绕,山上雀鸟呜唱,一行顿觉神清气爽,格外喜欢,遂问随从道:“此地何名?”,随从答曰:“最早叫‘拦’田,因田长而得名,后又曾叫‘兰’田和‘难’田等,据说有一年此田稻穗上曾长出过双穗稻”。马大人随口道:“双穗稻,吉兆也,多好一个地方,怎么叫‘拦’、‘兰’、‘难’这些难听的名字,应将其中的‘兰’改为‘蓝’才名符其实呀!”,从那以后,这里才以“蓝田县”定名。
经济情况
蓝田的农业得到历届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较快,有种草养鹅基地一个,油茶基地2800亩、薇菜基地300亩,果树经济林700多亩,楠竹林1100亩,地下有丰富的煤矿、硅矿等矿产资源。有贵州桑杨生物科技开发公司生产“侗家奇液”,本品根据民间的养生原理,结合中医理论,采用侗族地区特有的药物制成,集滋补,保健、医疗于一体,是侗族人民的传家宝。还有竹席制品厂,农具加工厂,砖瓦厂,饲料厂。结合万亩坝区优势,打造万亩大坝杂交油菜种植基地,开辟蓝田县绿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2005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6489.3万元,比上年增长 1898.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6.63万元。占任务数的161.8%。农民人均纯收入1 980元,高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05元。目前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照明电路、通电话、通电视,极大地 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镇党委政府拟定了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以“一切服务于招商引资,一切服从于招商引资、一切有利于招商引资”的原则,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招商形象”的全新意识,在全镇形成了良好的投资氛围。仅2009年,全镇就引进企业两个,分别是慧超节能燃具厂和贵州金山碧水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蓝田种鹅基地。
民俗文化
文化溯源
蓝田县百姓,历来重视文明开化,桑梓教育。在科举时代,就培养出举人杨沛泽、相树淇,贡生欧阳宣、杨豫、杨景台、梁克标、杨用宾、杨先甲、杨金品等人,还有不少的秀才,各村寨均立有石桅作纪念。后在戊戌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兴文重教,风气更浓。清光绪二年(1906年)清廷诏令:“废科举,兴学校”。先有绅士杨景熙等人筹备创办了地锁私塾,校址设在杨家庵,聘请湖南省新晃蒲横秋为师,有学生18人,开了蓝田地区教育之先河。此后,有蓝田县、楞寨、黄家、都甫、坪寨等村次第开办。清光绪卅四年(1908年),杨树淇捐产创办楞寨初等小学堂。民国三年、四年,地销和蓝田私塾分别转为乡立国民初等小学堂,以屠宰税、庵产为办学经费来源。到民国25年,又相继创办了烂桥、杞寨、坪寨、蒲溪、都甫、寨头等六所初等小学校。
中等教育始于民国卅七年(1948年),有楞寨杨昌年、客寨吴绍文创办私立中学,地址设在祖师观,设初、高中各一个班,始招学生150人,杨永惕任校长,一年后停办。1958年7月创办蓝田初级中学(天柱第六中学),校址设在坪寨曹家大院,当年招生2个班,学生110人,9月1日正式开学。首任校长曾宪魁,教导主任杨作林,教师有伍绍童、潘万机、张光福、龙均元、彭恩宜、王佐等,职工刘国英,工友杜光柏、胡满菊、张绪田。1971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县属完中。由于工作出色,成绩显著,2000年11月被评为绿色先进学校。受到国家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嘉奖。
1958年还创办了塘涧民办初中,1961年停办。1959年创办了蓝田林业中学,地址在烟灯坡,首任校长袁均吉,困难时期停办。蓝田公社于1964年9月创办了蓝田农业中学,地址设在里伞机械厂,首任校长由公社秘书蒋启昌兼任,教师有杨长征、许元和,开始招一个班47人,其中女生15人,后逐年扩大。实行半耕半读,开设文化、技术两大类专业课,培养了大批农村新型劳动者。1975年改名五七大学,1989年更名为蓝田职业中学。现有7个班,学生280人,教职工21人。“文革”中还在蓝田县、车位地锁、三合、公闪、碧雅等小学设带帽附中,现已停办。
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除镇村及广大民众积极捐资投劳外,还争取到国家投入200多万元,分别建起了地锁、蓝田县、三合义教工程及黄家、塘涧、碧雅、公闪和蓝中、职中等教育扶贫工程。现在所有学校均为高大青砖瓦房,成为蓝田的又一风景线。经过多年努力,科学布局,合理调整,现有坪寨、烂桥、贡溪、蒲溪、闪溪、稳江、塘涧、两岔、凤阳县等9所初等小学和蓝田、地锁、黄家、三合、公闪、碧雅等6所完小。有蓝田县、职中两所初中。在校学生4623人(其中初中1527人,小学3096人),入学率99.2%,巩固率99.5%,升学率100%(2003年数)。1985年基本扫除文盲,1986年基本实现初等教育,1997年基本实现中等教育。
二十坪歌场
相传很久以前,盘新寨有位名叫杨世云的人,专门组织农民抗朝廷打官军。在一次战斗中,因寡不敌众,被官军活捉,押到“双龙合脉”的树林中,逼他招供。世云坚贞不屈,昂首就义。这天是农历七月二十日,顿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狂风暴雨,把官军淋成落汤鸡,如丧家之犬逃离树林。接着云收雨散,霞光万道,各寨乡邻赶来收殓掩埋。为纪念杨世云,每年这一天,四方八寨的男女老幼自发来此集会悼念。久而久之,逐步演变成了歌场。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歌场已移至蓝田街背飞山。每逢赶场天,这里人山人海,欢歌笑语,你唱我答,热闹非凡。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