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

云南省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引成立于2006年4月,是云南农业大学与国际化、知名企业“龙润集团”共同创建的服务云南优势产业的特色学院。办学规模 办学以来,茶学专业师生秉承“上善若水,精行俭德”的精神,致力于传承茶文化精髓,培养茶产业英才,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努力。2008年,全院全日制本科学生236人,硕士研究生33人,本科留学生5人,硕士留学生3人,4成人教育学生3人。在认真办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开办中、高级茶艺师培训。

历史沿革

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72年的茶学专业。茶学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和特色鲜明的传统学科,亦是一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概论的现代学科。茶叶既是云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数百万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地方财政的主要税源。云南的山区,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一直把茶叶视为生命产业。为了加快云南茶叶经济的发展步伐,改变过去茶叶专业人才一直依靠外省院校培养的状况,经批准,云南农业大学于1972年建立了茶学专业,1973年招生。1996年茶学学科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授权点,1997年招收茶学硕士研究生。1998年招收外国留学生,是学校首次招收留学生的学科。2000年以来,茶学面向全国招生,扩大了学生来源。2005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茶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增设茶学(茶艺茶道)方向,实行文理兼招,于2006年招收学生29人。办学以来,茶学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为促进云南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包括农业推广硕士、高校在职教师硕士)及外国留学生的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在认真办好本科教育的同时,还积极举办中、高级茶艺师培训,招收函授生。随着云南省委、省政府“把茶叶产业培育成区域性支柱产业”的进程,茶学将显现更加蓬勃的活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专业学科

学院有茶学本科专业,设茶学及茶学(茶艺茶道)两个方向,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含农业推广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专业学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在学校及龙润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完善了茶学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并新建了茶文化实验室、品茗室等特色教学场所,校内有1个,校外有6个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此外,为了适应云南省茶产业的发展,做强、做优普洱茶,经有关部门批准,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国家普洱茶认证中心也相继成立,其不仅对云南茶产业跨越式的发展产生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院的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师资队伍

2008年,学院有在职教职工18人,其中正高职3人,副高职6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人。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他们中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农业部“先进个人” 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校级首批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1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2人。

办学思想

学院始终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将把云南茶产业建设为继云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云南地域、资源、经济特色,开展以普洱茶为核心的特色教育及项目研究,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科研创新为动力,坚持育人为本,特色立院、质量强院、科研兴院、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秉承“上善若水传承茶文化精髓,精行俭德培养茶产业英才”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及竞争能力,构建普洱茶研发创新团队,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教学改革

学院围绕社会经济需求,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区域特色,增设专业方向,规范教学管理,构建保障体系,加强质量监控。依托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国家普洱茶认证中心及普洱茶研究与示范创新团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先后拥有了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一次就业率2006届为94.1%、2007届为96.3%。先后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省政府颁发的’99世博会建设“贡献奖”,云南省省茶叶发展“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云南“茶文化茶产业功勋单位”荣誉称号。

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办学以来,始终从云南茶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尽心培育边疆民族人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如1975级毕业生李正行,获云南省第六届优秀企业,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及2001年云南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袁明德被云南省政府授予“云南省劳动模范”及“云南省优秀企业家”;1976级毕业生王平盛及1977级毕业生杨柳霞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77级毕业生毕虹曾当选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1年、2006年两次被选为省第六、第七次党代表;黄毅及许本荣获“云南省优秀大学毕业生”称号,他们学茶、爱茶,为富民兴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研究

办学以来,学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结合国家和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茶树种质资源、云南普洱茶、茶的综合利用、茶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大的突破。2006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科研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其中有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云南特色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基金项目“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农业部公益性项目“茶叶清洁化加工技术研究及标准制定”;云南省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云南普洱茶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等,还有云南省教育厅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普洱茶文化学”。尤其是国家支撑项目的立项,是学院在茶学学科研究方面进入国家层面的里程碑,为学院学科建设、学术水平的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在利用有益优势菌种提高普洱茶品质、普洱茶特征成分以及品质标准研究等方面达到领先水平。通过动物试验,初步证明普洱茶具有降血脂、减肥、抗疲劳、耐缺氧、减缓脂质过氧化、防止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形成等作用。周红杰教授编著的《云南普洱茶》出版至2008年印数达110000册,并于2005年以韩语和中文繁体版出版,为推广宣传云南普洱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合作交流

学院先后与英、法、日、韩、泰、澳等国家相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学术交流,承办了第二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场学术报告会,促进了学院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接待了老挝波兰等国家领导及其它来宾1000多人次,展示了学院的特色。

2008年,学院有在读韩国留学生8名,其中5名本科生,3名硕士研究生。有1名教师在日本鹿儿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精神文明

学院教师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观念,全面倡导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秉承“上善若水传承茶文化精髓,精行俭德培养茶产业英才”的办学精神,涌现出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农业部“先进个人” 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校级首批教学名师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后备人才1人,云南省“三八红旗手”1人,省优秀党员1人,云岭优秀女职工1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奖”2人。

学院创建以来,在学风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以“思想教育、制度保证、活动成效”为一体,使学生树立了学农爱农、献身农业、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并取得一系列成效。

学院成立以来,学生获国家奖学金1人次,国家励志奖学金5人次,茶学爱心基金36人次,获得省级奖励18项,40多人次,多次获云南省茶艺比赛金奖,参加云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获金奖。组织学院学生1000多人次参加了:“第二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等科技文化交流活动,毕业生茶艺师资格证获得率平均在80%以上。另外,学院为培养学生能力,实行公益劳动管理制度,在校学生通过积极参加茶艺接待、茶园建设等公益劳动来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每学期学院和班级组织学生活动10次以上。

2006届毕业生一次毕业率100%,仅1人无学位,6人考取硕士研究生; 2007届毕业生一次毕业率100%,4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06届毕业生就业率94.1%、2007届毕业生就业率96.3%。

2003级茶学班获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

学院特色

“上善若水传承茶文化精髓,精行俭德培养茶产业英才”

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涵丰富。上善若水传承茶文化精髓,这是学院对师生为学为人的启迪,可激励学院师生的专业自豪感,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茶文化,更好地研究和创新茶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陆羽《茶经》开篇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倡导人的行为要精细、雅致、认真、勤奋、求实,品德要俭朴、高尚、纯正。这种“精行俭德”精神,包含了健康、和乐、勤俭和明智等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元素。精行俭德培养茶产业英才,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品性修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为人处事中,以礼相待,“礼之用,和为贵”,茶人就应该是“精行俭德之人”。因此,“上善若水,精行俭德”,既是为学为人的哲学观,也是茶道精神所要求的基本个人修养,故以“上善若水传承茶文化精髓,精行俭德培养茶产业英才”作为学院特色及办学思想,旨在希望学院师生一直谨记在心、努力践行。

发展规划

学院师生将继续发扬学校开学养正,耕读至诚,博学尚农的精神,秉承“上善若水,精行俭德”学院精神,不断努力,再创辉煌。紧紧抓住2008年教学评估的良好机遇,以教学为中心,坚持早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路子,坚持校企结合,面向生产,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突出普洱茶特色,发挥云南省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优势,培养茶叶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为茶文化的传承,云南茶叶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把学院打造成国内一流,以普洱茶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为特色的国际化学院。

专业培养

茶学专业

专业培养目标

茶学专业培养目标: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备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和茶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在农业、食品和商贸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茶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农学学士

茶学专业(茶艺、茶道方向)培养目标: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茶学、食品科学、茶文化学、茶叶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各类与茶业相关的企业、教学、科研、旅游、传媒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

茶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高级实验师1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含研究生班毕业)10人。高职教师在本科生教学中上课率为100%。

2、实验条件

在学校及龙润集团的大力支持下,茶学专业已形成了良好的办学条件,新建和完善了茶文化实验室、茶叶种质资源室、栽培育种实验室、加工实验室、综合利用及包装实验室、审评实验室、茶叶生理生化实验室、茶叶品质分析实验室、茶叶实验场等一批实验室(场)。另外,“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及“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可供部分教学利用。

3.实践教学基地

现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1个,其中实验茶园15.4亩,生产园8.3亩,种有国家级良种、省级良种20多个;品种园2亩;移栽成活濒临灭绝的古茶树“十里香”10余株;塑料大棚1个。从1993年至今,茶学专业历届学生在该基地进行教学、生产、毕业实习等以及进行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制茶学、茶学概论,茶叶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实习;并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正在建设的“普洱茶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实验中心”,将对教学实践及科研水平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在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临沧市玉溪市昆明市等地建有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