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带食蚜蝇
昆虫名,为双翅目,食蚜蝇科。分布在湖北、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河北省、北京、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西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等。其美国白灯蛾专吃危害棉花等作物的蚜虫,对农作物有益。
形态特征
雌虫
体长7-11毫米,翅长6.50-9.50毫米。头黑色,被黑色短毛。头顶宽约为头宽的1/7.单眼区后方密覆次粉。额大部分黑色覆黄粉,背较长黑毛,端部1/4左右黄色。腹部第五节背片近端部有一长短不定的黑横带,其中央可前伸或与近基部的黑斑相连。
雄虫
头黑色,覆黄粉,被棕黄毛,头顶呈狭长三角形。额前端有1对黑斑。触角桔红色,第三节背面黑色。面部黄色,颊大部分黑色,被黄毛。中胸盾片黑色,中央有1条狭长灰纹。两侧的灰纵纹更宽,在背板后端汇合。足黄色。腹部第二节最宽。侧缘无隆脊。背面大部黄色,第2-4节除后端为黑横带外。近基部还有1狭窄黑横带,第二背片前黑带约在基部1/3处。第三、四节横带约在基部1/4处。第四节后缘黄色,第五节全黄色或中央有I黑斑。腹面黄色或第2-4腹片中央具黑斑。
卵
白色,长椭圆形,长0.94毫米,宽0.37毫米左右。表面具有1条密而短的白色纵纹,条纹显着隆起。
孵化后3天,体淡黄绿色,具短突起,后半部背中可见到体内有黑纹1条,两侧有黄白线纹。5天以后,体淡黄白色,柔软,半透明,体内背中线处有两条较宽的白色纵带,后半部两侧还有较宽的白色条纹,有的在白色条纹中还杂以红色线条。腹的两侧具短剌突。老熟幼虫体长9毫米,宽2毫米。淡灰黄色,后端杂有白色或黑色斑块。后呼吸管短。气门板黄褐色,宽大于长。气门褐色,气门孔白色。
蛹
蛹壳长6.50毫米,水瓢状,末端较粗长,淡土黄色。背面条纹变化大,有的前端背面县2条横的长黑纹,其间还有2条短黑纹,背面中部有2-3条短黑纹;有的背部具黑色斑纹6条,两侧各有1条黑斑点,末端呼吸管向后水平伸出。
分布
山东省、江苏省、河北省、江西省、北京、上海市、浙江省、四川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西藏自治区。
寄主
生物学特性
历期
黑带食蚜蝇在24℃恒温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最短,在27℃恒温时除蛹期发育较快外,卵和幼虫发育历期均较24℃发育时长,30℃时很少孵化,幼虫和蛹均不能发育,故27℃左右可视为最高适温界线,30℃接近致死高温。
温度和有效积温
黑带食蚜蝇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8.35±2.91℃和28.75±3.32日度,8.11土2.28℃和83.02士7.90日度,8.57±2.55和99.17士10.93日度,8.10士1.25℃和242.58±12.68日度,8.29±1.6I℃和449.05±30.62日度。
年生活史
黑带食蚜蝇在上海市以蛹和少量成虫于12月下旬越冬。翌年3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在该地区一年可发生5代。
繁殖与寿命
雌雄成虫在飞行中进行交配,交配时间极短,持续约1秒钟。交配后雌虫将卵散产于蚜虫聚集的棉花叶片上,一般叶片背面较多。未交配的雌虫所产的卵不能孵化。成虫羽化后需要补充营养,如取食物,寿命13天左右;不取食4天左右。夏季高温季节,以蛹态进行越夏。一头高龄美国白灯蛾每天可取食棉蚜80头左右,整个幼虫期可捕食400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