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将军
偏将军在东汉至三国时代的官制中,与裨将军两者都为杂号将军。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偏将军官名始于春秋,在将军中的地位较低,多由校尉或裨将升迁,无定员,三国均置,属第五品。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
来历与地位
偏将军官名始于春秋时代,名号意义应取自古时辅助主力军作战的侧翼军队的偏师将领,统领主军侧翼部队协助主军援护或御敌等作战,可别领一军协助主力军各项作战任务。偏将军与裨将军的地位高低源自主帅授权封赐的将军位,主帅是重号将军时,可以因为战功或作战任务授予次于主营将军的军事权限,独领副军协助主帅各项作战任务,故偏将军与裨将军应隶属重号将军属下的外营武官上阶将领,偏将军可执掌征伐,裨将军可参赞军议。
位秩
东汉武官仅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故属武官之中上阶级,秩二千石,相当于太守,魏晋后为九品中正之五品官。周瑜由建威中郎将升为中护军,赤壁之战后再升为偏将军(周瑜最后的武官衔)。赤壁之战后赵云拜领的官职亦为偏将军。吕蒙拿下荆州后封的也是偏将军。
历史人物
历史上最著名的偏将军当属三国时期刘备集团的关羽、马超、赵云,曹氏集团的徐晃、于禁、张。虽然在《三国演义》里声名赫赫,这前三人都是五虎上将之一,后三人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但在此以前,这六人都做过偏将军。关羽,投降曹操,随军斩杀颜良,文丑被曹军击杀后,被封为“汉寿亭侯、偏将军”,刘备夺取西川后,关羽被封为荡寇将军,刘备汉中称王后,升为前将军;马超,父亲马腾被朝廷征为卫尉,朝廷“以(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归降刘备后,被封为平北将军,刘备称王后,升为左将军,刘备称帝后,升为骠骑将军。
赵云在刘备占据荆州以后,被任命为偏将军领桂阳太守,刘备占领成都后(一说称汉中王后),升为军将军,随后经历:中护军→征南将军,后来诸葛亮北伐失利,赵云上表自贬,降为镇东将军,后升为镇军将军。三国的军职应该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
公元200年,徐晃随曹操击败了徐州的刘备,又随曹操击败颜良,攻克白马,进至延津,在此击杀文丑,被拜为偏将军。以后历任横野将军、平寇将军。曹丕称帝后,被拜为右将军。死后谥号壮侯。
公元200年 据守官渡与袁绍以土山相对,袁绍令士兵向曹操营地放箭,死伤甚多,士兵惧怕。于禁督守土山,力战激励士气。击败袁绍后迁偏将军。
张郃初投曹操即被拜为偏将军,后历任平狄将军、荡寇将军。曹丕称王后,被拜为左将军。之后,累战功,官拜征西车骑将军。死后谥号壮侯。
新闻
“偏将军印章”是1982年市民刘定全在嘉陵江边拾得,捐赠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此印系龟纽方形金印,通高2厘米,纽高1.2厘米,边长2.4厘米,重108.95克,含金96%。篆刻印文“偏将军印章”五字三行,前2字为第一行,中间2字为第二行,后1字为第三行,是一方汉代官印。据文献记载,偏将军系将军的辅佐,此官制始设于春秋,通常由帝王拜授,也有大将军拜授的。偏将军印沿袭了两汉官印制度,即官高者用龟纽,中下级官吏用鼻纽的制度。金制官印流行于汉晋时期,全国共发现26枚,两汉金印仅存15枚,为稀罕之物,至为珍贵。
该件文物现陈列在“壮丽三峡”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