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皿板

皿板

有的皿板在柱头顶端、栌斗的下端,位于柱头与栌头交接之处;还有的在散斗、齐心斗与的交接处;也有在人字栱与散斗之交接处的。它是在两者中间的一个垫板,其长与宽与斗之尺度相同,在栌斗之处的皿板要比栌头长宽突出一点,其厚度在3公分左右。

正文

什么是皿板?皿板在什么位置?有的皿板在柱头顶端、栌斗的下端,位于柱头与栌头交接之处;还有的在散斗、齐心斗与栱的交接处;也有在人字栱与散斗之交接处的。它是在两者中间的一个垫板,其长与宽与斗之尺度相同,在栌斗之处的皿板要比栌头长宽突出一点,其厚度在3公分左右。在《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2.5.1西周青铜器令,出土于洛阳市,四角柱头有斗。斗底与柱头相接处突出一条棱,似是汉以后斗拱中出现的“皿板”。疑似为皿板最早的出现。在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一号墓出土一件四龙四凤方案,带有斗拱的形象,并具有明显的“皿板”做法。这是当时建筑物运用斗栱挑檐的真实写照。斗栱的这种做法,在东汉明器中常见。这件方案的出土,把这种做法的年代提早了400多年。

2000年8月23日《中国文物报》第一版发表的《三台调查汉晋崖墓群文物遗存》一文中附有都柱斗栱图一幅,这是汉朝当时雕刻出的斗栱图样,这组斗栱之中,在八角形与栌斗相交处即有皿板,同时在单抄华栱与令栱交接处也做了皿板。

四川彭山汉代崖墓方柱上栌斗及散斗下部施用皿板;四川柿子湾汉墓出土束竹柱有皿板;四川清阳出土汉代画像砖的大门栌斗承梁有枋皿板。南北朝时代的木构也有皿板出现。例如:北魏时代大同云岗石窟第1窟斗栱转角有三个柱头有皿板。第9窟栌斗上施有皿板;大斗、散斗、齐心斗都用皿板;其中一个佛殿图,有八角木柱施用斗栱、人字栱,散斗、齐心斗下都用皿板。第21窟之中塔柱、柱头人字栱、齐心斗、散斗都施用皿板。我们再从龙门石窟古阳洞来看,在人字栱中心加立柱,在散斗之下也施用皿板。到唐朝,从莫高窟木构窟檐之中,三跳斗栱,都用皿板,但是这些皿板,都不突出边。

皿板这一构件从汉朝开始,一直流传到唐初,实践中运用甚多。宋代在《营造法式》中有皿板,但是从辽、金、元时代基本上绝迹了。到明清时代木构建筑中又出现皿板。

笔者在考察古建筑时,曾在亳州市道德中宫组庙的大殿柱头上看到过皿板,而且都用在柱头与栌斗相交的地方,在内柱各柱头以及外檐的各柱头中都施用皿板。这是明清时代惟一的一例。

笔者于1991年到达马来西亚,考察新山柔佛州柔佛古庙之时,则见到柔佛古庙的大殿当中四根内柱、柱头都做皿板。柔佛古庙是华人来到马来西亚新山之时建造的,据笔者分析,该庙建于明末清初。我们在进行测绘学之时,发现四根内柱做梭柱之外,柱头券刹施用皿板,而且皿板制作都出边,比栌头与柱位突出2公分。中国古建筑,特别是这样细小的构件怎么会在马来西亚出现?这是当年建庙时,由华人从中国内地请到高级木工到海外建造的,木工师傅深知皿板的意义,因此皿板流传海外。

那么,在古代建筑上为什么要做皿板呢?这是由于早期木建筑之中,柱头之间只用阑额穿连柱头,没有普柏枋,要把柱头垫平,况且各柱头做券刹,断面特别小,栌斗坐于其上不稳定,所以加一块木板,增加柱头的面积,并使栌斗牢固,这块木板就叫皿板。在散斗、齐心斗与栱之间做皿板,也是同样的道理。另外,柱头用皿板,还能起到防潮之作用。皿板木系横向的,柱子木丝是竖向的,这样不会向上传来潮气,可以杜绝水气上升,这是防潮的一种方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