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小车蝗
亚洲小车蝗,拉丁学名: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 (Bey-Bienko),斑翅蝗科小车蝗属的一种蝗虫,是中国发生的三大飞蝗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地区。
形态特征
亚洲小车蝗雌虫体长约35毫米,前翅长约33毫米,雄虫较小,体长25毫米,前翅长18毫米。全体褐色带绿色,有深褐色斑。头、胸及翅上的黑褐斑纹很鲜艳。前胸背板中部明显缩狭,有明显的“x”纹,图纹在沟前区与沟后区等宽。前胸背板侧片近后部有倾斜的淡色斑,前翅基半部有2~3块大黑斑,端半部有细碎不明显的褐斑。后翅基部淡黄绿色,中部有车轮形褐色带纹。后足腿节顶端黑色,上侧和内侧有3个黑斑,胫节红色,基部的淡黄褐色环不明显,上侧常混红色。
繁殖
在华北北部一年发生1代,以卵块在地下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6月下旬多见2~3龄蝗蝻,7月上旬成虫出现,7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7月下旬开始交配,8月中旬是交配盛期,产卵期延续到10月下旬。在华北南部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6月下旬出现,第二代成虫9月份出现。
危害
蝗虫是一种世界性害虫,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对自然资源的不当开发利用,造成生态条件与环境的严重破坏,更是加重了蝗灾的发生。为了对蝗虫进行更为合理的防治,就要从生态学的,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危害损失进行科学的估计,制定出合理的防治指标。 本试验地处通辽市扎鲁特旗嘎达苏种畜场。试验地可分为四种生境:典型草原生境,河边湿地生境,湿地过渡带生境以及农牧交错带生境。对当地的33种/类昆虫进行了调查,其中属直翅目的昆虫11种,其它植食性昆虫9种,捕食性昆虫12种,腐食性昆虫2种,其它昆虫2种;四种生境下昆虫的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winner index)以及乔治·盖洛德·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 index)都无显著差异,而农牧交错带生境下的昆虫均匀性指数要显著低于其它生境;四种优势种蝗虫在四种生境下的重要值各不相同,这是由于四种生境中的环境条件及植被种类的差异造成的。
在典型草原区以田间笼罩的方法,调查了亚洲小车蝗(Oedaleus decorus asiaticus)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密度下的草场损失。并在室内测定了亚洲小车蝗在4种湿度梯度下对4种代表性植物的取食量,测定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在50~80%湿度下的取食量显著大于其它湿度,并且亚洲小车蝗对羊草的取食量显著大于其它植物。并结合草场湿度变化估测亚洲小车蝗单头单日取食量;再结合不同处理下笼罩内的产草量,对亚洲小车蝗取食危害—产草量损失曲线进行了初步的拟合,得到该草场上亚洲小车蝗对牧草危害损失曲线:在补偿极值前:Y_1=14/(1+e(3.44828+2.14034x))(Y_1:补偿生长量,x:危害损失估计值),在补偿极值后:Y_2=((117.5+14)·x~(-2.95248))/(0.00098+x~(-2.95248))-117.5(Y_2:危害损失量,x:危害损失估计值) 笼罩试验与人工模拟试验的方法结合综合评价了不同密度不同龄期的亚洲小车蝗对草场产草量的影响,最后的结果表明:在笼罩试验中,3龄与4龄的亚洲小车蝗在虫口密度低于15头/m~2部不会对该草场造成危害;但在人工模拟试验中4龄的亚洲小车蝗在15头/m~2时已对草场造成危害;如果是一直连续性为害到成虫阶段,即使在5头/m~2的低密度水平下,也会对草场造成危害,这是因为在成虫阶段草地生产力降低的原因;笼罩试验以及人工模拟剪草试验中发生危害的虫口密度都在5头/m~2与15头/m~2之间,因此可以确定本草场的防治指标应在5-15头/m~2之间,并结合两个试验不同龄期的为害情况,可以确定防治适期因在3龄阶段。 通过余鸣(2006)所建立的生态经济阈值模型ECT=(-1/(E×LnR))×(B+CC/(FL_n×P×EC))计算出当地草场的生态经济阈值,其中的环境因子E在本试验中取1,盖度R通过数码相机拍照的方式测得;其中的B值为亚洲小车蝗的允许生存数量,通过控制原则“亚洲小车的的总取食量=牧草的总生长量”计算求得;CC/(FL_×P×EC)部分即为传统经济阈值模型。最后得出:在该草场上,亚洲小车蝗的生态经济阈值为11.04头/m~2,防治适期为3龄虫态。该结果与笼罩以及人工模拟剪草试验的结果相符合,在与传统经济阈值的结果相比较后可知生态经济阈值模型的结果准确性更高。亚洲小车蝗为害草场损失估计分析的研究。
地理分布
分布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大青山)、宁夏(贺兰山、银川市)、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漳县、迭部县、古浪县、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尖札、化隆、同仁、贵德、共和县)、河北省、陕西省(米脂县、延安市、武功)、山东;国外分布于蒙古,原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