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与隋的战争
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先后发动四次战争,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原地区,结束了中国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后,隋朝开始恢复秦汉时对于周边国家、民族的优势,要求他们为其臣属,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军事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骚扰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平阳王联合渤海国先发制人攻击隋在河北省的军事驻地。613年,隋炀帝再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这次又无功而返。在隋炀帝不在之时,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谋反。担心两面受敌,隋炀帝被迫撤退回国镇压杨玄感的起义。618年,隋朝灭亡。隋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严重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668年,在唐和新罗的联合攻击下,高句丽灭亡。
正文
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
战争背景
平原王在位早期,高句丽与中原地区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由于百济与新罗联盟的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首都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
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隋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且得到了周边所有国家的认可。高句丽表明对隋称臣暗地却广泛征兵,高句丽与隋朝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随时准备迎战隋朝大军。高句丽曾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杨坚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句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平原王接到诏书后大惧,不久后,居然被吓出大病而死。高句丽高元继位。
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文帝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军事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骚扰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文帝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婴阳王联合渤海国先发制人攻击隋在河北省的军事驻地。
第一次战争(598年)
598年,杨坚派他小儿子杨谅协高颎和大将周罗睺率30万海陆大军攻打高句丽。
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郡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周罗的海军同时也是困难从从。虽然隋的海军尽可能地靠着海岸前行,但海上的大浪使许多船只颠覆。隋的海军一抛锚休息,高句丽的先遣部队就会出现进行袭击。周罗睺和姜以式的5万高句丽海军在渤海交锋。由于周罗睺先前已损兵折将,元气大伤,大败于高句丽。
史称这次战役中,隋军损失惨重,杨谅别无办法,只好撤退。不过也因此吓坏了高句丽王,高元上书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得到杨坚的赦免。
第二次战争 (612年)
先期准备
604年,隋炀帝登基后,大修京杭大运河,将中原地区北部的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的南方连接起来。这使得跨地区大规模运送军队成为可能。
611年,大运河建成后,隋炀帝开始募集军队。募集的军队被集中在现在的北京。据《隋书》记载,此次募集耗时数年,规模前所未有。一共动员了大约一百万的作战部队。负责后勤和运输的人员还要远高于这个数字。整个军队的总数说法不一,估计在300万到500万之间。612年,隋的大军开始出发。由于人数巨大,全部部队用了40天才出发完毕。行进的部队排成的队绵延400公里。
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阳市。
开战前,隋炀帝下令隋将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关作战决定,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朝军队在战场上很被动。隋将在做每个决定的时候都要先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这就延误了军情。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
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
开战前,隋炀帝下令诸将不得擅权,若高句丽投降,必须先向他报告后再听从命令。这使得隋朝军队在战场上很被动。在辽阳市攻下之际,高句丽投降,诸将不敢做主,而派人向隋炀帝请示,这就延误了军情。高句丽的军队也因此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重整。就这样5个月过去了,始终没拿下辽东城。于是,隋炀帝感到需要改变策略。
隋炀帝的新战略是在与高句丽在辽东周旋的同时,派海陆军攻打高句丽的首都平壤。30多万陆军和20万海军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就这样出发了。
海上的进攻
隋的海军先于陆军到达了大同江。发现隋的陆军没有到达,高元派出了一小批军队与入侵的隋朝军队交战。简短的交锋后,高句丽的军队假装被击败并向城里撤退。隋朝军队将领以为立功的大好时机已到来,带领10万军队开始攻平壤。
当隋朝军队来到平壤的外围城堡时,发现大门敞开,墙上也无人把守。进入城堡后,发现地上放着钱财和武器。为了谨慎起见,隋朝军队将领下令禁止掠夺。当隋朝军队来到一个寺庙后,遭到了高句丽的伏击。不过高句丽的军队并没有取胜,然后就撤逃了。这次隋朝军队将领真的以为高句丽不行了,于是开始掠夺外围城堡。
正当隋朝军队掠夺之时,一支由几千人组成的高句丽先遣部队对隋朝军队进行了伏击。毫无防备的隋朝军队一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并开始向海边撤退。史称10万隋朝军队仅有几千人成功退出,显然有夸张的成分。第一次单独行动失败后,隋朝军队的将领决定还是等隋朝部队的陆军到达后再围攻平壤。
陆上的进攻
然而,隋炀帝派出的陆军在路上也出了问题。在隋国内行军,隋朝军队后勤很有保障。但一旦进入高句丽的国土,隋朝军队的后勤供应就会遭到高句丽的伏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炀帝下令每个士兵都要自己携带食物。不过这大大加重了士兵的负担。许多士兵为了减负,仍下的所带的食物。等隋朝军队到达鸭绿江后,物资已严重缺乏。
在鸭绿江和平壤之间有一条青川江,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下令在清川江围歼战的上游修筑堤坝蓄水。当隋朝军队到达清川江时,江水很浅。于是隋朝军队便涉水过江。正当隋朝军队过江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数千隋朝军队被淹死。乙支文德随后率领高句丽军队向入侵的隋朝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据载30多万陆军仅有2700人返回。
第三次战争(613年)
613年,隋炀帝再次对高句丽发动进攻。这次又无功而返。在隋炀帝不在之时,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谋反,隋炀帝被迫撤退回国镇压杨玄感。
第四次战争(614年)
在平息了杨玄感的叛乱后,隋炀帝614年又攻高句丽。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高句丽王高元大为恐惧,高句丽因连年倾国与隋作战,已困弊不堪,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在杨玄感造反后逃到高句丽的斛斯政交还给隋炀帝。隋炀帝接受了高元的投降,遂班师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