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衣观音庵

白衣观音庵

白衣观音庵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三家店村中街。始建于唐朝,宋、明等代重修。坐东朝西,砖雕门楼。前殿3间为天王殿,有正殿3间,均为琉璃瓦调大脊顶,上施以琉璃吻兽,两厢配殿各有3间。正殿原供奉观世音菩萨,白衣观音是观音三十三身之一。

寺院简介

白衣观音庵坐落于北京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为北京周边保存较完好的一处古建筑群。该寺庙整体建筑风格精良严谨,寺内亦保存两块清代石碑,其一记述了清代重修寺院捐款事宜,其二为清代民众保持煤业畅通,组织修路等事宜,是研究京西寺庙佛教和煤业经济的珍贵实物史料。

建筑构成

特色

白衣观音庵坐东朝西,建筑面积1380平方米。该寺庙为两进院落,由山门、天王殿、正殿及东西配殿组成。

整座寺庙除山门外,屋顶均由石板瓦铺设,其上扣琉璃瓦。石板瓦的应用使整座建筑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碑刻

寺庙内有两块清代碑刻,碑一为《京都顺天府宛平县玉河乡三家店白衣观音庵重修碑记》,咸丰二年(1852年)设立。

碑文记载:“吾乡旧有古刹白衣观音庵,创始于唐朝,重修于宋明,时寺住持僧海亮处心积虑四方叩化营建。自咸丰二年,大功已成,功德永传于后世。”碑阴则记载了捐资人士,有京西及城内各商号、本地煤窑、煤厂等共计100 余家。

碑二《重修西山大路碑记》为同治十一年(1872年)篆刻。该碑记述了三家店以西经牛角岭至王平口一带的山路,于同治十年(1871 年)夏秋之季被洪水冲断,沿途村庄煤窑、煤厂捐钱修复的情况。此碑刻门头沟区牛角岭关城也有一通,两通同为记述同治十年洪水冲断后修桥补路碑。形制相同、内容相似的碑刻在不同的地方分立两块。

碑文为:“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之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炊之用犹不可缺,道路忽而梗塞,各行生计关。兹因上年天雨连绵,夏秋之际涧水涨发,将稠儿岭西水峪嘴村泊岸大道冲断二十余丈,郝家楼重修上道六十余丈,牛角岭西桥儿涧村大桥冲断,再石古岩西小岩子道冲断,以至吕家坡口子、西大岭各处要路冲塌,沿途栏墙倒坏,客商叹息,难以来往,煤驮阻滞,不能运京,工程浩大不敢擅举。由此首事人等会同众村公议,修补费资万数余吊,幸恃垫办诸公闻风而尚,不足两月厥工告成,往来通达,人人快意。若非办理秉公,安得众村随愿。于是填写骡驮布施,并募化煤厂铺户以及煤窑,众善鼎力辅助,共襄胜事。故撰记勒石,以为后之好善者劝云尔。清代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中秋节旦,三家店众村公立。”

两碑不同之处一为碑文首题不同,三家店白衣观音庵的碑刻为“重修西山大路碑记”,牛角岭的碑刻中则直接述文,不见碑文首题;二为碑文落款不同,白衣观音庵为“三家店众村公立”,牛角岭为“修道会众村公立”;三为碑阴篆刻的捐资修路者姓名和商铺名称亦有所不同。

在清代,以牛角岭关城为界,以东为宛平街道捕衙南乡,以西为王平口巡检司,牛角岭关城正处两个地区的交界处。三家店白衣观音庵的《重修西山大路碑记》碑阴上所记述的多为牛角岭以东商户的捐资情况,而牛角岭关城的碑刻所记述的多为牛角岭关城以西商户的捐资情况。

考证

此碑立于三家店白衣观音庵,落款又为“三家店众村公立”,是因为这里曾是当时牛角岭以东“首事人等会同众村公议”的办公地点,而三家店恰恰处于西山大路的起点,商户云集,捐资情况自然会异常踊跃,为了纪念牛角岭以东众人的善举,就特意在三家店白衣观音庵设立此碑刻。而放在牛角岭的碑刻落款为“修道会众村公立”,推断牛角岭以西正好有修道会,所以修道会的主事人同样为了凸显此次修路的重要,以及为牛角岭以西的捐资商户们歌功颂德,便在牛角岭又立了一通石碑以示纪念了。以上只是推断,准确与否有待进一步考证。

文化内涵

三家店白衣观音庵碑刻还蕴含着其他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从碑文中所记年代,为侧面推出三家店在唐朝就可能已成村提供了依据。

第二,在“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之第一也。”中获悉,封建社会这种修路造桥的公益事业被视为善举。

第三,在清代同治十年,西山大路发生了重大水灾、泥石流冲毁了该路段的交通要道。

第四,碑文亦为京西是京城燃料基地提供了佐证,且西山大路则是重要的交通干线。

第五,碑阴捐资芳名林立可明确得知,在清代同治年间,京西三家店是京城西部的一处商铺林立、煤厂繁荣、交通发达的商业集镇。

多次重修

三家店村的白衣观音庵创始于唐朝,宋代以后各朝曾多次重修。建国以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毅然保存下来。

2004 年至2005年门头沟区政府先后共投资70万,花费两年的时间对白衣观音庵进行整体大修。三家店白衣观音庵虽然其建筑面积及规模都不大,但仍是一座具有极高规格的民间寺庙,并且是京西地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白衣观音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