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连环套

连环套

《连环套》是现代作家张爱玲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女子一生相继在一群男子身边周旋的故事。初载1944年《万象》杂志,现收录于小说集《倾城之恋》。

该小说以冷静深刻的笔调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小女人霓喜生活和情感的传奇。小说刻画了未能挣脱历史文化心理的多重枷锁的主人公,揭示了具有依附性的传统女性精神的空虚与命途的黯淡,使得小说弥漫着冷峻的悲剧色彩。

内容简介

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讲述的是一个女子一生相继在一群男子身边周旋的故事,她自小被人贩子带大,后被卖给第一个丈夫,一个印度商人。她聪明精干,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断与一个又一个的男人结婚,钻进一个又一个的连环的套子里,她从没有自由,没有幸福,仅有一点点对爱情的期待也被狠狠地辜负,她将自己的青春全葬送在了一个又一个男人身上,每每有了一点暖意,却很快发现被欺骗,辜负,背叛....然而幸运的是,她始终能有巨大的勇气去闯去赌,带着她那强悍的美企图征服一个又一个的男人...最后,当第一任丈夫的弟弟提出要娶她的女儿时,她终于老了,心老了,心底的一生,也彻底终结了。

十四岁初进城的霓喜还是一张纯净的白纸,荒凉和贫穷的家乡是霓喜毕生想要逃离的噩梦。这个可怜的广东省乡下女孩被养母以一百二十元的价格卖给绸缎店主雅赫雅。在雅赫雅眼里,霓喜只是买来的一个佣人,可以任意打骂却不必付工钱。

在绸缎庄,霓喜和雅赫雅之间动不动就拳脚相向。为了生活,霓喜依旧选择和雅赫雅姘居。虽然霓喜知道雅赫雅对她并无真心,也知道雅赫雅和于寡妇厮混,但她依旧渴望雅赫雅将她扶正。被雅赫雅赶出绸缎庄后,霓喜又毫不犹豫投向窦尧芳。窦尧芳死后,窦家人对霓喜直接采用无视的态度,将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姨太太赶出家门。此时,霓喜虽然已经年过三十,但通过勾引外国工程师汤姆生,获得暂时的安宁。好景不长,汤姆生在英国娶了名媛,回港前他直接告诉霓喜不能去码头迎接他,否则他再也不见霓喜。在办公室,他签下5000元的支票给霓喜就不再多言。霓喜意欲哭闹,他竟然请秘书将霓喜赶走。晚年的霓喜容颜老去,失去了男人的依附,她将生活筹码压在儿女身上。而此时,她的儿女还在集中营里等待着年迈母亲的救济。

创作背景

《连环套》取材张爱玲好友炎樱父辈朋友潘那矶的故事,潘那矶是印度人,听说炎樱进了香港大学,以长辈身份招待看电影,炎樱拉张爱玲一道去,张爱玲因此听说了潘那矶的故事。

潘那矶从前生意做得很大,阴错阳差栽到麦唐纳太太手上。麦唐纳太太广东籍养女出身,先跟过印度人,后来遇上苏格兰人麦唐纳,从此自封麦唐纳太太。麦唐纳太太有个十五岁的中印混血女儿宓妮,麦唐纳太太对潘那矶示好不成,潘那矶看上的是宓妮。宓妮婚后二十二岁就离婚,有一个儿子,不给潘那矶,也不让见面。他就喜欢这儿子,从此做生意倒霉。日后张爱玲回沪见着了麦唐纳太太,得知宓妮嫁了她儿子的朋友汤尼。这段故事在张爱玲脑子里潜伏浸润了好几年,她后来以麦唐纳太太母女婿三人入题,写成 《连环套》。

就在这年的五月,文坛中有一位“大将”匿名给了张爱玲一记迎头闷棍。这位“大将”,就是当时蛰居上海市的大翻译家傅雷

人物介绍

小说以顺承的方式讲述了霓喜与多个男人之间的纠葛,如同“连环套”一样环环相扣,紧凑、自然,而这其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多余的,都对霓喜的生活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梅腊妮,她是霓喜第一任丈夫雅赫雅抛弃她的一个潜在导火线,她的告密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文中的每处伏笔都是精心设计过的,铁烈丝师太每天读《南华日报》的伏笔的设置使霓喜发现自己被第三个丈夫抛弃这一事实显得真实而自然。

那我们看看霓喜与她的男人们的纠葛历程。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连环套》是关于一个女人生活和情感的传奇,作品以深刻冷峻的笔调叙述了一个社会底层女子为了生存苦苦挣扎,其中的辛酸和凄凉令读者过目难忘。霓喜爱过也被爱过的三段婚姻是三个连环的套子,生存的艰辛、对爱的渴望和多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紧紧缚住她落寞的一生。从清末到民国,从豆蔻年华的少女到风韵尚存的老妪,霓喜漫长复杂的人生既有贫穷杂乱的不堪,也有意气风发的自得。霓喜对身份的欲望是她一生最强烈的欲望。可惜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与她都是姘居的关系,不确定的地位也注定了霓喜的一生飘若浮萍。她一直没有得到婚姻的保障,没有法律意义上的丈夫,那些生物学意义上的丈夫们唯恐日后被讹上甚至不敢和她合影。这部小说揭示出具有依附性的传统女性精神的空虚与命途的黯淡,女性虽然生活在男性社会之内,然而作为社会成员的她们却又是被放逐的人。

小说《连环套》通过霓喜悲剧性的命运,揭示了女性命途的悲哀,为女性指明了一条出路:女性的命运不应取决于男性,无论是在两性世界里还是在女性世界里,女性都应该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反思。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想要占有一席之地,她的身份必然不能是男性的附庸,而要以平等的姿态和男性站立在一起。这份平等的获得既需要建立起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又需要女性树立起绝对的话语权威为自己发声。

张爱玲在《连环套》中还表现出女性之间人情冷淡、相互构陷的关系。霓喜和梅腊妮师太表面上相处甚好,甚至还带着些远亲关系,然而在暗地里二人却相互构陷。梅腊妮告诫雅赫雅不要让霓喜与米耳先生多有接触,怎料被霓喜反咬一口。梅腊妮衔恨于心,在药铺门口看见霓喜与崔玉铭闲聊便毫不犹豫地向雅赫雅告状,最终导致霓喜被扫地出门。霓喜和窦尧芳同居后,觉得旧时的小姐妹身份低,也就断了联系。窦尧芳病重之时,霓喜将金簪藏于小姐妹家,怎料被小姐妹一口否定。被窦家人赶出家门后,霓喜通过在汤姆生家作女佣的干姐姐认识了汤姆生,在与汤姆生交好后,又担心干姐姐会来请赏,竟狠心地让汤姆生辞退了干姐姐。小说中的这群女人相互之间有的只是短暂的利益交往,她们之间的友谊不过是一朵脆弱的花,一触即碎。

艺术特色

人物形象

霓喜与张爱玲其他女性小说人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勇敢地承担起了母亲这一身份下的责任。三段姘居关系结束得都很狼狈突兀,而霓喜身上闪耀着的人性亮点,便是无论怎样的困苦,她都将骨肉护于翼下,这是作为母亲的优良品质。甚至在她年已六十时,因为香港沦陷,儿女们进了集中营,她还省吃俭用,每月精心盘算打点,给儿女们送罐头。可以看到,一旦真正面对生活的狰狞和残酷,霓喜就表现出了作为母亲的大气和无所畏惧。在她三段为人不齿的姘居关系中,这种为人母的担当或多或少稀释掉其中一些不堪的成分,也赋予这个人物形象一些闪亮的光辉。

意象

在《连环套》中“黑色”的意象反复出现。闹市中“来往的都是些短打的黑衣人”,“穷人是黑色的”——“广东省的穷人终年穿黑的,抑郁的黑土布,黑拷绸。霓喜一辈子恨黑色,对于黑色有一种忌讳,因为它代表贫穷与磨折”。黑色不但是贫穷,也是霓喜的悲哀和不幸。“梅腊妮白帽黑裙,挽着黑布手提袋,夹着大号黑洋伞”路过回春堂撞见了霓喜和崔玉铭,报信于雅赫雅,才致使霓喜被逐。然而“她年纪已经过了三十,渐渐发胖了,在黑纱衫里闪烁着老粗的金链条”,年老色衰后,黑色成为了霓喜的衣着,也昭示着她的人生。

戏剧性

《连环套》是有它的故事原型的,张爱玲在《张看》的自序里提到过几个人物。虽然是由真实事件而来,但霓喜“三姘三离”的生涯却是充满戏剧性的,这与祥子的“三起三落”不无相似处,都有种刻意去凑足九九八十一难的意思。《连环套》故事本身,这样花哨而用力的写法,相比于以描写微妙而尴尬场面见长的作者的其他小说,是相当浓烈的。

作品评价

翻译家傅雷:《连环套》的主要弊病是内容的贫乏。已经刊布了四期,还没有中心思想显露。霓喜和两个丈夫的历史,仿佛是一串五花八门、西洋镜式的小故事杂凑而成的。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的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

傅雷先生对张爱玲的崛起,也一直是关注,深为张爱玲出头过早而惋惜。直到《连环套》出来,见竟是沿用旧小说的腔调来写现代故事,觉得不能忍了,要当头棒喝一声。他以“迅雨”为笔名,写了一篇批评文章,题为《论张爱玲的小说》,交给了柯灵,就在五月的《万象》上登出。该文最后对《连环套》集中开火,说这篇小说不仅放弃了有意义的主题,还放弃了作者最擅长的心理描写,单凭想象的技巧编故事。这是“熟极而流”,跟读者打哈哈。这种不负责任的写作,发生在《金锁记》的作者身上,太出人意外。

傅雷先生断言:“《连环套》逃不过刚下地就夭折的命运”。他警告张爱玲不要太醉心于玩技巧,尤其是用旧小说笔法,如同玩火,弄不好会把自己的才华给烧掉了。题材方面也要更宽一些,因为“除了男女之外,世界毕竟还辽阔得很。

傅雷先生全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一位旅华数十年的外侨和我闲谈时说起:“奇迹在中国不算稀奇,可是都没有好下场。”但愿这两句话永远扯不到张爱玲女士身上!

文章是好意,但是对张爱玲基本没有正面效果。张爱玲大受刺激,不仅不听,反而决定立即出版小说集《传奇》,公开申明,就是要“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但是对《连环套》,她本人也不满意,决定在当年《万象》第六期后中断连载,此后就再也没给《万象》稿件了。

作者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祖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生于上海市,1995年9月逝于美国。张爱玲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又接受了西式教育,从而形成中西兼备的文学视野。她的作品多着眼于普通人的命运,洞察人性的幽微,又有历史意识,写出了大变动时代下的众生相。代表作品有《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怨女》《小团圆》等。

参考资料

傅雷评论张爱玲.凤凰网.2021-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