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优63
汕优63是中国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培育的粤优938。其亲本来源为珍汕97A和明恢63。
形态特征
汕优63,同比条件下较汕优61。株高100-110厘米,株形适中,每公顷有效穗270万穗(每亩有效穗18万穗),每穗120-130粒。汕优63茎秆粗大,分蘖力中等,株型紧凑,剑叶呈筒状,穗大粒多,平均穗粒数160多粒以上,结实率76%,亩有效穗可达16万穗,千粒重28克,米粒比其它汕优系统组合的籽粒略长,外观米质好、米饭柔软可口。汕优63抗倒、耐寒,抗病、抗逆性能力强,抗稻瘟性强,农药成本降低,但感白叶枯病。
产量表现
汕优63于2003年参加贵州省水稻区试中晚熟组,试验结果平均亩产522公斤,比对照汕优61增产3.0%达显著差异。2004年是贵州省30年来受冷害最严重的一年,汕优63又参加续试。结果,平均亩产548.5公斤,达正常年水平,比汕优61增产18.9%,居参试组合第二位;最终结实率达68%,居参试组合之首,比对照汕优61高39.1%,表现比对照极强的耐寒性。在1982-1983年参加南方杂交晚稻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分别为7236千克和6472.5千克(亩产482.4千克和431.5千克),居参试组合的第一位和第二位。1984年参加南方杂交中稻区域试验,平均每公顷产量8809.5千克(亩产587.3千克),居参试组合的第一位。
适应性
汕优63的生育期与原明星品种汕优2号相近,适合于不同地区作早稻、中稻和晚稻种植:
- 晚稻:适应北纬29°南的低山平原区。
- 单季中稻:适应北纬29°以南的中、高山区及北纬29°以北、直至汉中盆地的单季稻区。
争议
1981年,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和国际水稻研究所合作,将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5c)的融合型内源杀虫脒蛋白基因导入到明恢63的基因组中,产生Bt明辉63品种,并通过配组培育出高产高抗螟虫的杂交水稻,比如Bt汕优63、Bt协优63、Bt马协63等组合。2002年,科学家们研究其抗虫表现,对照Bt汕优63与普通汕优63,发现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的抗性表现达到100%。2009年8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批准了“华恢1号”、“Bt汕优63”两种转基因水稻和BVLA430101转基因玉米的安全证书,这项工程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张启发主持。公文公布后,引起舆论哗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