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秋
陈白秋是美国生态艺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艺术总监﹐是画家﹐是教授﹐是大师﹐更能诠释他的人生的应该是----木艺术的创始人。人们无法把他的艺术活动归入某种已有的艺术门类,而不得不专门为之命名,称之为塬木艺术。这独特的艺术深深感染和打动了人们,而艺术家自己却说,他是在用这种方式修道。陈白秋创造的塬木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引来了世人的关注。1995年,“陈白秋塬木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其中叁件作品——《乾坤柱》、《道》、《神牛》,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艺术特色
原木艺术,表现了一种中国神奇的原始文化的远古、神秘、纯朴和粗犷的美学情趣。陈白秋的作品有的气势磅薄、粗犷神秘,有的隽永深、意韵悠长,有的清新甜润、活泼可爱。它们表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命力,揭示了宇宙间阴与阳的对应关系以及生命和自然间神秘的和谐,展示了人类对回归大自然的渴望。
《原木交响曲》系列,用种类各异的原木切面,以点、线、面的组合方式表现一种视觉化的音乐旋律和节奏。这些原木材料的各种切面,无论其质地、表面机理还是它们所显现的体积感和色彩感,都有着无限丰富的表现力。
《神面》系列,通过神面造型表现一种贵州省地方文化中的荒蛮、神秘和由于大山的隔绝而出自人们内心的、渴求交流的、生命的本能欲望。
《道极》系列,表现世界、生命的物质本源,展现生生不息的宇宙演变。
陈白秋将原木艺术的创作过程说成是“修道”的过程,是“替木行道”的过程。他的原木之缘,来自于他对自然本源的一直追求。
生活经历
小时候,他曾跟着在地质勘探队工作的母亲跋山涉水,与大山森林为伴。他曾在显微镜中观察植物的切片,那些断面密密麻麻的圆圈,构成了另一个美丽得令人惊讶的世界。1980年,他24岁,就读于西南师范学院艺术系,他爱从校园里找树枝、树叶来拼画,作品意外得到的高分使他兴奋不已,他开始专注于未来使他成名的树们。在一次坐火车回贵阳市途中,窗外树木飞驰而过,光影交错间,风象一把刀,将眼前的植物都切割成了片状……他心为之一颤,与他生命相连的原木画轮廓终于清晰了起来。
1984年,陈白秋毕业分配到贵州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1986年9月首创原木艺术时,他的三件作品——《太阳与月亮》、《渴求》、《空间》的问世引起了轰动。1988年,他举债带着自己的作品到北京去办展览,惴惴不安又野心勃勃。民族文化宫展览馆惜才,给了低价展位。原木画轰动了京城,展览延续一周,所有的作品都被收藏家买走。
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一生的奋斗方向,他的艺术才能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1989年陈白秋原木艺术展在法国驻华大使馆举办;1990年,美国赛克勒文人科学与艺术基金会资助了他一大笔钱。陈白秋从繁华的都市消失了,他在贵州修文县笮巷口峡谷隐居了五年。在那里,他不用为生计发愁,一心一意地搞他的“极端张扬个性”的作品。他将自己的魂灵融入到作品之中,五年里创作了一大批原木艺术作品。1995年,在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美国赛克勒文人科学与艺术基金会及贵州中青旅援助下,“陈白秋原木艺术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了幕。
艺术魅力
原木艺术以它质朴的艺术魅力,赢得世人的青睐。以“陈白秋”为注册商标的原木艺术作品1999年获贵州省首届旅游纪念品、工艺品评比金奖;同年被贵州省、市、区政府选为特色礼品;2000年在苏州市、台湾省、日本等地巡回展出,陈白秋艺术馆也在贵阳贵阳市白云公园落成。
贵阳市当地政府和银行帮他花最少的钱买了艳山红的一块地皮做工作室并不断发展。现在,他的艺术创作室已发展成为有二百多人的企业,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专卖点几十个,产品同时远销港、澳、台、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等国家和地区。陈白秋白天运作企业,晚上进行艺术创作,他有些苦恼。他说:荣辱不惊的境界是最高的,从小溪变成翻腾的江河再到平静的大海是一个修炼内心的过程。如此,或许就是真的大师了。
继续奋斗
自觉还没有成为大师的他想着多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国家旅游总局已拨专款在木奶果下游建立陈白秋旅游扶贫培训中心,组织当地农民生产原木画、刺绣和泥土画。他还在构想着白云区陈白秋自然生态艺术园,作为带动周边旅游经济发展的一面生态文化旗子,让园内的生物恢复自然生存法则,建立生命的通道,给所有的生命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
按陈白秋的说法,创作原木艺术,是在修道。透过这个现象世界,以原木为媒介,去探索万物的本质和造化的玄机,是他从来的渴求,也是他永恒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