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营清真寺
回回营清真寺位于北京市,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建筑风格的清真古寺。该寺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历经两年多的时间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寺院占地约二十五亩,坐南朝北,与一般清真寺的朝向有所不同。据传,回回营清真寺是由爱新觉罗·弘历为容妃所修建。
历史沿革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北京皇城南墙外的东安福胡同北侧建立了回回营,供回部族人居住。回回营内设办事房,由内府官员负责管理。由于容妃的亲属在平定新疆回部叛乱中立下了功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授予他们回族佐领的职位,并将他们及其家族安置在回回营。随后,为了容纳这些特殊的回族居民,回回营清真寺应运而生。这座清真寺与其他北京回回营不同,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参与平定大小和卓战争的维吾尔族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保持了原汁原味。回回营清真寺的建立不仅体现了爱新觉罗·弘历对容妃的宠爱,也是他希望通过与维吾尔贵族间的联姻和信任,实现巩固边疆、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规模建制
回回营清真寺的布局独特,不同于传统清真寺的坐西朝东,而是坐南朝北。寺院位于紫禁城西苑门南墙外,正门面向宝月楼。正门上方建有望月楼,可以俯瞰中南海全景。望月楼也被用作“唤拜楼”,用于夜间宣礼。附近的非穆斯林居民称它为“望儿楼”,因为据说香妃的母亲思念女儿时会登上此楼眺望宝月楼。大殿的设计尤为精致,采用明九暗七的格局,四周环绕着走廊和角亭。殿中央的亭式设计,金顶火檐,气势恢宏,犹如天坛的祈年殿。寺外种植了百馀棵柏树和柳树,夏日绿意盎然,营造出宁静庄重的氛围。据记载,回回营清真寺的建设历时约四年,耗资巨大。
建筑特点
回回营清真寺的大门建筑奇特古老,底部由巨石堆砌而成,宛如一座城门。最顶层的小室宽敞明亮,没有门窗。整个大门共有四层,高达两丈以上,人们经过时仿佛置身于西域之中。相传容妃每当想念家乡时,便会登上望月楼南望,以此缓解乡愁。因此,当地民众称之为“望家楼”。
地理交通
位置
回回营清真寺坐落于北京市紫禁城西苑门南墙外。
交通
公交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至回回营清真寺附近下车即可到达。
火车站
北京站是前往回回营清真寺的主要交通枢纽。
参考资料
漫话北京回回营清真寺.中国民族报-微信公众平台.202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