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梦
李丹梦,1974年出生,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拥有博士学位。她在2018年11月24日凭借《“穷人”的脸面、知识与革命——王实味论》荣获了《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
基本简介
所教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文学与传媒等。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文学流派及思潮研究、中国乡土文学研究、地域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
学术兼职及荣誉称号:
2005年2月,入选《上海文学》“青年批评家”
2007年9月,入选《南方文坛》“今日批评家”
2012年,被聘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
科研项目
2008年度上海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现代化进程中文学乡土的话语变迁与主体建构
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原文化与20世纪河南省文学
个人经历
2000.9—2006.7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博连读,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7.8—2006.10就职于上海市某出版社,先后担任编辑、社长助理、副社长
2006.11至今执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8年 破格晋升副教授
2014年 晋升教授
著述目录
专著:
《文学返乡之路》,现代出版社,2011年
《“文学豫军”的主体精神图像》,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7 年版
《欲望的语言实践》,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主要论文:
《现代中原“化石”》,《小说评论》,2012年4期
《社会主义文学“劳模”》,《南方文坛》,2012年1期
《红柯的〈生命树〉:远方的神话》,《文艺争鸣》,2011年7期
《文学“乡土”的现代考证》,《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1期
《张悦然的“文学性”》,《南方文坛》,2011年1期
《文学史客观书写的可能性》,《中州学刊》,2011年2期
《文化批评的迷思》,《艺术广角》,2011年5期
《非虚构的“中国”》,《文学报》,2011年12月5日
《浪漫的陷落与挣扎——论棉棉的〈糖〉》,《文艺争鸣》,2011年2期
《“侨民文学”与“异域情调”——关于鲁迅的乡土文论与乡土小说》,《南方文坛》,2010年5期
《论张宇的“转型”》,《中国作家》,2010年11期
《面对心灵的“乡土”》,《文艺争鸣》,2009年2期
(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9年6期全文转载)
《文学的生态抉择》,《小说评论》,2009年2期
《红柯中短篇小说论》,《文学评论》,2008年 6 期
《〈倾城之恋〉的时间政治》,《南方文坛》,2008年6期
《反抒情的自我抒写》,《南方文坛》, 2007 年 4 期
《李佩甫论》,《文艺争鸣》, 2007 年 2 期
《形式的伦理意义》,《文学评论丛刊》, 2007 年 8 月
《 20 世纪 40 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中文自学指导》, 2007 年 3 期
《极端化写作的命运》,《南方文坛》, 2006 年 6 期
《坚硬的“单纯”》,《小说评论》, 2006 年 6 期
《权利与人性的角逐》,《钟山》, 2006 年 6 期
《“中原突破”的精神内涵》,《大家》, 2006 年 6 期
《 “谦恭”与“沉默”—— 论刘庆邦的中短篇小说》,《山花》, 2006 年 4 期
《理想主义的“欲说还休”》,《文艺报》, 2006 年 9 月 5 日
《欲望的语言实践》,《文艺报》, 2006 年 5 月 30 日
《批判的妥协与失语》,《当代作家评论》, 2005 年 4 期
《卑贱·匮乏的隐喻》,《文学评论丛刊》, 2005 年 12 月
《乡土理念的嬗变与持守 : 话语 · 价值 · 权力》,《上海文学》, 2005 年 2 期
《论迟子建的个体哲学》,《山花》 2005 年 9 期
《从突围到沦陷: “独语”的叙述》,《文学评论》, 2004 年 5 期
《第一人称的虚拟历史》,《小说评论》, 2004 年 1 期
《敞开与囚禁:艰难的自我抒写》,《上海文学》, 2004 年 2 期
《对语言的生存性楔入与思考:词的意识流》,《作家杂志》, 2004 年 2 期
《锁链的叙述 —— 评麦城的诗》,《当代作家评论》, 2003 年 5 期
《真实的追求与局限》,《文艺争鸣》, 2003 年 1 期
《语言的反叛者与词的亡命徒 —— 论 \u003c 暗示 \u003e 》,《小说评论》, 2003 年 4 期
《苦难的立场与策略》,《山花》, 2002 年 11 期
个人成就
2013年发表长篇论文《当文化遭遇政治:闻一多格律化生存选择》受到学界重视。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