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大婚

大婚

大婚,又称大昏,是中原地区古代天子或诸侯的婚娶仪式。通常情况下,皇帝大婚指的是皇帝在其登基前未曾有过正妻,即在登基后举行的婚礼。

历代皇帝大婚典各有不同。大婚的礼仪是从古代婚礼发展衍化而来的。中国古代婚礼的六礼产生于西周时期,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为其子娶妇者皆行此六礼。至汉代,虽然没有形成完备的皇帝大婚礼仪,但汉代末年所出现的皇后册立仪式,则成为皇帝大婚礼中册后仪式的源头所在。唐朝,皇帝大婚礼趋于完备,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唐宋时期,大婚礼仪大致有告天地聂氏宗祠、纳采、问名、纳吉、纳成、告期等项。迎亲时,皇帝要临轩命使,代往奉迎。每项程序又有制文、答文。与唐宋相比,明代的大婚礼仪基本相同,趋向规范化,其变异之处在于更加注重“六礼”的隆重和盛大,不过,明代皇帝大婚礼中的“六礼”已有合并的趋势,清朝大婚典亦大体如此,有纳采、大征、发册、奉迎、合卺、朝见、筵宴等仪节。

作为皇室家事,皇帝的大婚是一种民俗事象;作为国之大事,皇帝的大婚又是一项国事盛典。因此,皇帝婚礼被列在传统吉、嘉、军、宾、凶“五礼”中的嘉礼之首。大婚标志着皇帝已经成人,可以亲政了。

词源探析

大婚 一作“大昏”,在《礼记正义》卷五十《哀公问》:“大昏为大,大昏至矣。”郑玄注:“大昏,国君取(娶)礼也。”孔颖达疏:“大昏谓天子、诸侯之昏也。”《孔子家语*大婚解》:“天地不合,万物不生,大婚,万世之崩也。”后渐指皇帝婚娶。凡皇帝未婚而登极,待其举行婚礼时,即称大婚。

历史演变

初创阶段

西周开国之初,周公为了整饬民风,亲自制作礼乐,教导百姓。相传周公提出了规范男女婚姻的“婚义七礼,专门制定了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成婚,共分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7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规定。古代汉族从议婚到完婚,共分为六个程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礼”。这种程序确立于西周时期。《礼记·昏义》记载:“昏(婚)礼有六: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徵,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西周时期,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故“上自天子下至庶人,为其子娶妇者皆行此六礼”。现今存世的《仪礼》一书中,并无天子、诸侯、大夫的婚礼记载。但通过考证相关文献材料发现,其实天子、诸侯、大夫等各阶层的婚礼都可以由士婚礼的规模而推知。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目录》云:“其所谓士礼者,特略举首篇以名之。其曰'推而至于天子’者,盖专指冠婚丧祭而言。”因此可知,先秦时期不管是哪个阶层的婚礼,其仪式礼程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服饰和器物的使用上的区别。

由于礼仪过于繁缚,行之不便,故自西周以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六礼”有所改造或变革。

发展阶段

汉代,刘衎曾诏令刘向“杂定婚仪”,即根据《仪礼》和《礼记》中所提出的六礼,结合当时民间婚姻习俗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婚礼。据《汉书·外戚传》,平帝娶王后时,先有纳采、以礼杂卜筮、太牢祠聂氏宗祠等仪式,后遣人奉乘舆法驾迎皇后,并“授皇后玺绂,登车称警跸,便时上林延寿门,入未央宫前殿。群臣就位行礼”。

终汉代之前,皇帝大婚仪式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制度。秦及西汉并没有皇后册立仪式,到汉末刘宏敬隐皇后为皇后时,册立皇后仪式才成为朝廷礼制。这成为以后王朝皇帝大婚礼中册立皇后仪式的源头所在。

东晋咸康二年(336年),晋成帝司马衍奉迎杜皇后时,仍然没有一个明确而翔实可以遵循的皇帝大婚礼仪。为此,司马衍诏令太常卿华恒与众博士商定大婚之仪。但是,从东晋司马岳纳皇后褚氏时的君臣争论看,大婚礼仍然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

到康帝之后的晋穆帝议婚纳后时,又不得不令“太常王彪之大引经传及诸故事以定其礼。王彪之所制定的穆帝纳皇后何氏的大婚礼仪,基本上是在华恒所制大婚礼仪的基础上,按照“六礼”程序而设定的。并且,东晋穆帝大婚时采纳了王彪之的意见,皇帝大婚礼不用鼓乐,也不举行群臣朝贺。但至南梁时,此种制度被停止,皇帝大婚礼中又恢复了奏乐和朝贺,并一直延续到中原地区封建王朝被推翻。

完备阶段

皇帝大婚礼发展至唐朝趋于完备,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规定。对此,唐杜佑《通典·礼·开元礼·嘉礼》及《新唐书·礼乐志》《大唐开元礼》中都有记载。仅从大婚礼被作为皇家法典而载于典章和史册这种行为看,说明大婚礼在唐代即已受到格外的重视而成为国家盛典了。其主要程序为:临轩册命皇后,行间名、纳吉、纳征礼、奉迎礼,同牢与合卺、朝贺、饮同心交杯酒, 谢恩与拜见皇太后。 最后,择一吉日,帝、后同去太庙谒告祖宗。其他聂氏宗祠,则由太尉代表帝、后前去祭告。

唐朝的大婚礼是把皇帝的完婚与册立皇后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皇帝大婚礼的两项主要内容,只是唐代大婚礼中册立皇后的仪式较为简单,还没有形成一套繁琐的礼仪。

宋代,皇帝大婚礼仪式与唐代基本相同。而且大婚礼中的皇后册立仪式更加隆重繁琐。宋代开始皇帝大婚把“请期”改为“告期”,改变了主动与被动关系,即由男方的被动转为主动,女方由受“请”变为被告知。

明朝皇帝大婚礼仪事先由礼部等机构拟定。主要程序有纳采问名、前期择日、遣官告天地聂氏宗祠;次纳吉、纳征、告期,传制遣制;次发册奉迎;次日早,皇帝、皇后皆礼服拜见皇太后。至朱祁镇大婚时,各种大婚礼仪趋向规范化。与唐宋相比,明代的大婚礼仪基本相同,其变异之处在于更加注重“六礼”的隆重和盛大,不过,明代皇帝大婚礼中的“六礼”已有合并的趋势,从有关文献看,明代皇帝大婚礼中的纳彩,问名礼是同时举行的。皇后选定之后,皇帝即择吉日临轩遣使行纳彩、问名礼。

清代皇帝的大婚礼,除前述议婚选后程序外,还要举行纳彩、大征,册立,奉迎、合卺、朝贺和赐宴等礼仪,其中,最主要的是册立和奉迎礼。这样,清代的大婚礼较之前代似乎有了简化的趋势,将问名,纳吉和请期等礼分别与纳彩、大征等礼结合了起来,使之在大婚礼中或被减省,或被弱化到无足轻重的地步。

仪式活动

六礼仪式

中原地区古代婚礼最为典型者是“六礼”。六礼之制最早见于《仪礼·士昏礼》和《礼记·昏义》中。《仪礼·士昏礼》规定,古人婚姻按六礼进行,由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个步骤组成。

历代皇帝大婚礼仪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其中的仪式活动都由古代婚礼发展衍化而来的。

由于皇帝的特殊地位,用于普通百姓的婚前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在步骤和实施上发生了些许改变。大婚礼仪自然会比“六礼”复杂许多,比如各代皇帝大婚均要经过册立礼,必须确立皇后这一特殊的身份,这是其他各种官民不能有的礼仪。皇帝大婚作为国家庆典,必要颁诏等等,这些是皇帝婚礼与士庶婚礼截然不同之处。

清代大婚

清初顺治康熙帝的大婚礼仪尚不成熟,资料也相当缺乏,至晚清时期大婚礼仪已较为完备,其中光绪帝的大婚资料最为齐全。清代皇帝大婚礼仪按进行的时间归纳起来,可分为婚前礼、婚成礼、婚后礼三个阶段,主要有纳采、大征(纳征)、册立、奉迎、合卺、朝见、颁诏、庆贺、筵宴等仪式。清代皇帝大婚尚有坐帐,跨火盆与马鞍的习俗。

婚前礼

婚成礼

婚后礼

大婚意义

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和一国之母的皇后,地位的至高无上使他们的婚姻既是皇室家事,又是国家盛典、天下大事。特别是皇帝奉迎皇后入宫并同时举行册立皇后之礼的婚媾活动,除具有一般百姓婚姻所具有的意义之外,更加具有了国家和社稷重典的色彩,从而被称之为“大婚”而具有着特殊的含义。作为皇室家事,皇帝的大婚是一种民俗事象;作为国之大事,皇帝的大婚又是一项国事盛典。大婚被列在传统吉、嘉、军、宾、凶“五礼”中的嘉礼之首。皇帝的大婚被视为皇帝的成人礼,标志着他已经可以亲政了。

参考资料

皇帝大婚礼仪之一——婚前礼.故宫博物院.2024-11-18

清代皇帝的婚姻.故宫博物院.2024-11-26

婚成礼.故宫博物院.2024-11-26

皇帝大婚礼仪之二——婚成礼.故宫博物院.2024-11-26

婚后礼.故宫博物院.2024-11-26

皇帝大婚礼仪之三——婚后礼.故宫博物院.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