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鸿志

李鸿志

李鸿志,1937年5月31日生于北京,原籍天津市,弹道学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1年毕业于炮兵工程学院,1961年9月至1983年5月成为华东工程学院教授,1983年1月至1985年4月在华东工程学院八系任教研室主任,1985年2月至1988年3月任华东工程学院八系的系主任 ,1988年3月至2000年2月任南京理工大学(华东工程学院)校长,从1994年3月起担任弹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鸿志长期从事国防科研、教学工作,创建了《中间弹道学》学科、理论体系和相关的瞬态流场测量与计算方法,开拓了“超高速电热发射技术”新领域,扩展了“爆炸灾害力学”及“瞬态流场测试技术”等学科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是空气动力学及相关学科――弹道学、高速发射技术及工业爆破灾害力学等。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37年5月31日,李鸿志出生于北京市。

1955年9月至1961年8月,李鸿志在南京理工大学学习火炮专业,并毕业。

工作经历

1961年8月,李鸿志毕业于炮兵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到南京理工大学(原华东工学院)从事瞬态力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

1978年7月,李鸿志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83年1月至1985年4月,李鸿志在华东工程学院八系任教研室主任。

1985年至1988年,华东工程学院八系系主任。

1985年1月至2004年1月,李鸿志担任弹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8年1月-1993年2月,李鸿志担任华东工学院校长。

1991年,创建了弹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被任命为该室主任。

1992年,获国防科工委光华科技基金特等奖

1993年2月-2000年3月,李鸿志担任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1994年1月至2002年1月,李鸿志担任中国宇航学会无人驾驶飞行器分会常务理事。

1994年3月,李鸿志创建了弹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被任命为弹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4年,被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李鸿志建立了《中间弹道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相关的瞬态流场测量与计算方法。主持研究《工业爆炸灾害力学》中,粉尘与气云爆炸的发生、发展与防治机理。倡导和建立《超高速电热发射技术》科研方向,主持解决了若干理论概念与关键技术,为工程化创造条件。主持论证、设计、建设了弹道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持学校“211工程”的国家立项与建设工作。

李鸿志主持研制成功7项瞬态测试技术设备,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设计的大型高压激波管及其测试系统,是目前国内同类激波管中规模较大的一个。主持创建了高压激波管实验室,多次承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基金研究项目,并与德国亚琛理工大学共同承担德国大众基金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生。1988年,与美国著名弹道专家联合发起,首次在中国召开了“国际弹道学学术会议”,并担任会议主席,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弹道会议成员国,推动了中国弹道学的国际交流。主持创建的“中间弹道实验室”,成为国内瞬态流场测试技术研究和实验的主要基地,已为中国10余项国防科研提供了重要的实验结果。

• 学术论著

李鸿志著有5部学术专著,发表论文50多篇,撰写了科研报告10余份。

• 科研成果奖励

李鸿志共承担了24项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并已取得17项系统的科研成果,荣获4项国家级、5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项国际发明展览金奖,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

人才培养

李鸿志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生30多人。编著的教材分别获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李鸿志从事高校管理工作,在教育和科技改革,推动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学科建设,实现学校快速发展方面,做了有效地探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他首次提出中间弹道学的概念,在瞬态力学研究和瞬态物理现象实验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自担任校长以来,为学校建设发展和教育改革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南京理工大学评)

李鸿志是中国著名的弹道学家,长期从事国防科研、教学工作。李鸿志创建了中国“中间弹道学”学科,开拓了“超高速电热发射技术”新领域,拓展了“爆炸灾害力学”及“瞬态流场测试技术”等学科方向,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李鸿志担任校长期间,积极开展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在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李鸿志组织开展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咨询研究为中国相关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评)

参考资料

院士馆-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李鸿志.中国工程院院士.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