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双硬盘

双硬盘

双硬盘顾名思义就是两块硬盘。双硬盘不仅提升了容量,而且可以组成RAID模式实现高速性能的提升。双硬盘是电脑DIY者对自己在电脑里挂两块硬盘的称呼。

实现原理

IDE硬盘挂双硬盘实现原理:一般的电脑主板上都有两个大小一样的长方形的插槽,一个插着硬盘,另一个插着光驱。我们想再插上另一个硬盘岂不是没地儿了?我们可以用一根数据线(上面有三个插槽的用来连接硬盘和主板的那种宽线,很常见的)一头插在主硬盘上,另一头插在从盘上,还有一个就可以插在主板上。是不是很简单呀?

还要注意的是,主盘和从盘要区分开需要跳线(如果是把两块硬盘接在一根线上,就要把装有系统的硬盘设为启动硬盘或者主盘:接在两根数据线上,两块硬盘无所谓主从)正确后进BIOS看看有没有显示两块硬盘,可以根据硬盘的跳线规则(硬盘背面印着呢)用一个超级小插头(用来把硬盘上的两根针接触到一起)来完成并且对于并口数据线来说,也要遵循主从规则,如果跳线是主,那么数据线也得插主,就是最头上,如果跳线是从,那么数据线也是从,插在中间。其实主从并不影响系统启动,只要BIOS支持选择从盘启动即可,否则就得用主盘启动,笔者的电脑也是用从盘启动的,如图笔者的电脑就是第四块硬盘为启动盘。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新挂上的硬盘转速远超原来的硬盘,跨硬盘读写数据的时候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整体速度受转速慢的硬盘的限制。

可能导致失败的问题:

XP:如果上面的方法挂接失败了,可以试试右键点击“我的电脑”-“管理”-在左栏选择“设备管理器”-在右侧展开“IDE控制器”-分别双击“主要IDE控制通道”和“次要IDE控制通道”-选择“高级属性”选项卡-把设备0和设备1的“设备类型”都改为自动检测,把传输模式都改为DMA若可用-确定-重新启动电脑试试看。

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在优化开机速度的时候把Windows系统的开机检测ID设备的过程禁用了,装好IDE设备后可以将这里改为“无”以加快系统启动速度,然而如果安装了新的IDE设备(这里我们加装了一块IDE硬盘)Windows就会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下,进BIOS是看得到两块硬盘的,但进Windows后却看不到加装的硬盘。

盘符交错

下面,我们再说一下使用双硬盘时所经常出现的“盘符交错”问题。所谓“盘符交错”就是当我们安装了双硬盘以后,假设每个硬盘各分了三个区,那么正常的情况应该是主盘的各个驱动器在前,从盘的各驱动器在后[如C(主)、D(主)、E(主)、F(从)、G(从)、H(从)]。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主盘的C、E驱动器之间挤入了从盘的F驱动器,也就是会出现[C(主)、D(从)、E(主)、F(主)、G(从)、H(从)]的情况,它会给用户带来许多使用上的麻烦,如导致单个硬盘内原来安装的软件运行不正常等。目前有如下几种办法可解决“盘符交错”问题。

屏蔽法(繁琐)

对于两块都有主分区的硬盘来说,可在BIOS设置中将主硬盘设置为AUTO,将从硬盘设置为None(如图)。这样在开机进入Windows后就可以避免“盘符交错”的问题,同样这个办法对于Linux操作系统也适用。

如果双硬盘的主分区分别装有不同的操作系统,那么就可以通过改变BIOS设置中硬盘的状态,从而启动另外一块硬盘上的操作系统。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在单一的DOS模式下将无法找到在BIOS中屏蔽掉的硬盘,也就无法对其进行读写操作了。

分区法(浪费时间)

这个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其方法是只在主硬盘上建立主分区,而将从硬盘全部划分为扩展分区,然后再在其中划分逻辑分区(划分这个词用的不正确,应该是用工具直接从主分区转换为逻辑分区,理论上不对用户数据进行操作),这样就可以避免“盘符交错”现象的发生,不过用这种方法很容易删除从硬盘上的数据(其实蛮难的,但如果你非要格式化硬盘重分区的话我也拦不住你),因此在操作之前一定要做好备份工作。

指派新的盘符(简单)

DiskGenius等软件将从盘盘符重新分配到后边,将主盘的盘符分别分配为原来的盘符,然后再将从盘盘符接着主盘盘符进行分配,不需要重新分区,不需要屏蔽,不需要备份数据(不对硬盘数据进行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重新分配的分区中有程序在运行的话,需要停止该程序;理论上来说,在原系统上直接重分配盘符(C盘除外)不会出现任何数据损失,当然在pe和U盘系统上操作更加安全。

用途

避免浪费

避免浪费容量不算小的旧硬盘,避免麻烦的转移旧硬盘上的资料。

学习技术

双硬盘所需要的DIY技术是技术宅们的最爱。

恢复数据

当你用format命令格式化硬盘后,可以将自己的硬盘作为从盘挂在别人的电脑上,用一个工具恢复数据(format一次后恢复的可能性为80%,连续format两次恢复的几率就小得多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