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像
释迦像指雕画释迦牟尼之身像。即思慕释尊人格之伟大而雕画供奉其像。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
释义
指雕画释迦牟尼佛之身像。即思慕释尊人格之伟大而雕画供奉其像。释迦像之造立,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观佛三昧海经卷六等载,佛世时,优填王、波斯匿王均曾为佛陀以纯金铸像,然此等记载恐系后世之传说。盖未有佛像以前,印度一般以法轮、菩提树、舍利塔等象征佛陀及本生谭图,至西历纪元前后,印度犍陀罗地方始出现各种姿态之释迦佛像,有两手交合之思惟像、右手结触地印之降魔像、两手于胸前结转法轮印之说法像等。上述皆为坐像。佛传中最常见者为诞生佛与涅像,另有苦行释迦、出山释迦等,画题极为丰富。据弘明集卷一所载牟子理惑论、梁高僧传卷一竺法兰传等,我国后刘庄时已有图写之释迦像。又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康僧会传、广弘明集卷十五所载东晋支道林之释迦文佛像赞等,可知三国以降,佛像之造立逐渐风行。苻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于敦煌鸣沙山掘凿佛龛,为我国凿窟造像之矢。北凉沮渠蒙逊复于鸣沙山以东之三危山开凿窟殿,其后渐次增筑,达数千窟之多,即所谓敦煌千佛岩,又称莫高窟。拓跋濬时,命昙曜于平城区西北之云岗作五大四大石窟(第十六至第二十窟),献文、孝文二帝亦相继开凿,凡二十窟,大多供奉释迦佛像。北魏太和十九年(495) ,迁都洛阳市后,于龙门造佛,隋、唐继之,其中亦多释迦像。初唐以降,密教传来,同时亦传入释迦及释迦曼荼罗之画法,在胎藏界曼荼罗中为天鼓雷音如来,配于中台八叶院北方,又为东方释迦院之主尊。其中,中台八叶院之形像呈黄金色,左手作拳,仰置脐下,伏右掌,安于膝上,坐宝莲华,即毗卢遮那法身住离热清凉、寂定之相;以置于中台,故称第一重番荔枝。释迦院之形像呈真金色,着乾陀色袈裟,左手执袈裟一角,右手竖指,以姆指、无名指为轮相持,坐白莲华台,即毗卢遮那说自内证法门之说法相;以别置于东方第三重,故称外三重释迦。又敦煌千佛洞自北魏迄唐宋诸代间,屡有增筑,其中,第一二○N洞(依保罗·伯希和之编号)正面龛中置有中印度式之释迦佛像;第一一一洞置有兼采中印、北魏样式之释迦与多宝佛并坐之像。马尔克·斯坦因亦尝于此地发现绣造灵鹫山说法图与绢本着色释迦说法图等。
来源
[大日经卷一具缘品、一字佛顶轮王经卷一、卷二、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尊胜佛顶修瑜伽法轨仪卷上、高僧法显传、弘明集卷十一、释迦谱卷三、梁高僧传卷一、卷十三、洛阳伽蓝记卷四、大唐西域记卷二、卷四至卷六、法苑珠林卷十三、卷十四、佛祖统纪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九、佛祖历代通载卷八、J. Fergusson: Tree andSerpent Worship; A. Cunningham: The Stu^pa of Bharh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