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曾汉民

曾汉民

曾汉民,男,1933年10月10日生于粤东揭西县五经富镇,著名高分子化学和材料科学家及教育家,留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校长。国家高技术(863)新材料领域第一届首席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61.1-1962.12二机部北京第五研究所任科研组长。

1963.1-1978中山大学化学系任教员、科研组长、副教授。

1978-1985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副所长兼研究室主任。

1986.7-现在中山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博士生导师。

1983.1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专家顾问。

1987.2-1991.5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

1991.4-1995.7中山大学校长兼校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主任。

1985.5-2001.2中山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5.8-现在中山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增韧增强和功能化及其多相复合体系结构和性能的系统研究及开发应用,取得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在聚合物接枝共聚和共混改性、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领域研究成就突出:

五十年代后期开拓一类碳链-杂链新型结晶接枝共聚物;

六十年代初期提出接枝共聚反应的凝胶效应及含接枝大分子增韧剂共混体系的界面增容效应及增韧机理。研制成功新型高抗冲击强度塑料,满足了军工和民用急需,建立我国第一个橡胶接枝共聚-共混增韧塑料中试厂;

70年代后期至今的科研成果主要在三个方面:

1.碳纤维及碳/碳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当时未见有国内外相关报导,而这类研究对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制、生产和应用都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是解决中国战略武器急需的新材料的关键技术。因此,他先后获1978-1979年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3年他出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巴西召开的碳纤维应用国际会议,向世界介绍中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发展情况,受到与会专家的赞赏,曾汉民教授被聘请为UNIDO专家顾问,并参加UNIDO支援巴西的碳纤维生产线的验收工作。

2.在国内最早开展碳纤维增强热塑性没药树界面特征的研究。他系统地研究了高性能热塑性树脂及其共混体系、热固性乙炔端基(ATS)/热塑性聚合物半互穿网络共混体系,以及它们的碳纤维或混杂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界面效应、混杂效应及界面层优化设计与性能及其应用特性之间的关系。首次提出各种纤维对结晶性聚合物(如聚苯硫醚,PEEK等)诱导形成横晶(transcrystalline)界面效应的机理,此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誉并多次被引用。正如曾汉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研究”被专家组验收评价为“A”时指出:在结晶均聚物基复合材料界面层的形成、控制和机理,界面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复合工艺等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他与合作者十多年有关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研究成果还集中反映在其专著《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显微图像》(中、英文版)中。此专著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并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甲类)一等奖。曾汉民等人还首次用CF/聚苯硫醚复合材料代替高强合金钢制造成功航模高速内燃发动机旋板及制造能承受90米/秒风速的风杯,用于灾害性天气预报;制造耐高温、耐腐蚀、减摩抗磨的化工及纺织机械零部件等,均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研究成果先后获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复合材料界面与非线性结构设计”获1992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此外,他研究成功多种热塑性聚合物基新型导电复合材料,并首次发现导电复合材料呈现二阶逾渗特性(Twosteppercolation),获得更宽更稳定的加工范围。他申请两项发明专利。新型高性能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首次揭示形成Semi-IPN过程的反应性增塑作用,及此类体系相容性、微相分离及其界面层优化设计和界面稳定化机制,获1994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3.碳纤维的功能化制备活性碳纤维的研究。他提出多种有机纤维碳化—活化机理和活性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关系及对不同物质的吸附机理,并开拓“活性碳纤维用于含酚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获中国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获1989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时研究了多种有机纤维大分子反应和接枝共聚功能化,制备新型离子交换纤维、合纤维。首次发现两类对贵金属离子有氧化—还原作用的功能纤维,提出其氧化—还原吸附机理,开发多种功能纤维应用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取得显著效果。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功能纤维的研究还得到他的夫人陆耘教授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陆耘也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化学家,他们是大学同班和留苏期间的同学。共同的理想和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使他们结为终身伴侣。

担任《高分子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合成纤维工业》《航空材料学报》《材料研究学报》《宇航材料工艺》《高科技纤维与应用》《WaterTreatment》等学术刊物编委会委员和《离子交换与吸附》杂志副主编,《材料导报》特邀编委,《材料科学与工程》《塑料工业》《复合材料学报》和《工程塑料应用》等刊物顾问。

主要论文与著作

根据2024年8月何梁何利基金奖网站显示,曾汉民在中国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主编或参与编著专著8本。

主要论文

部分著作

人才培养

院系建设

曾汉民在主持中山大学校政期间,相继成立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中山大学法政学院等。

指导学生

截至2023年11月,曾汉民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100余人,如时任波音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研究与技术副总裁伍东扬等都是他的学生。

学术态度

曾汉民强调学知识,做学问,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术上绝对不能有造假行为。搞科研的,最重要的就是严谨认真和诚信,如果连诚信这点都做不到,那么这个人是失败的。大学生要加强诚信,实事求是,一切不投机取巧,特别是求知,做学问,必须严谨认真。

讲座报告

2010年3月11日晚上,中山大学原校长曾汉民教授为材料所研究生作了主题为《科教人生感悟—“守株待兔”》的讲座。曾汉民提出要扎实学好化学基础知识,还要兼顾物理、生物等交叉学科的学习。他还强调了多去要了解并学习哲学方面知识,学生多去听中文系的讲座,研究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都应该下意识地进行人文修养的培养提高。

职务荣誉

个人生活

婚姻家庭

1961年5月1日,曾汉民和陆耘在北京正式结为夫妻,婚后育有三个子女。陆耘是中山大学化学系教授,她和曾汉民是中山大学化学系的同班同学。

忘我工作

1962年,曾汉民一度患上了急性粟粒状结核病,结核病菌扩散到全身,体重只剩下45公斤。曾汉民在北京人民医院接受了6天7夜的抢救之后,才战胜了死神。由于工作的保密性质及对家人的深切关怀,曾汉民选择独自承受病痛,不让妻子担心。陆耘在广州市诞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时,对丈夫的病情毫不知情,她发送电报给远在北京的曾汉民,告诉他儿子出生的喜讯,却长时间没有收到回复。

人物评价

曾汉民是材料科学界著名科学家,他在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曾汉民为中原地区高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学术同行中享有盛誉。(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评)

曾汉民是高分子科学和材料科学家及教育家。他是中国橡胶与塑料接枝共聚一共混增韧塑料的波特兰开拓者队。(何梁何利基金评)

曾汉民个性淳朴、简单,没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越是条件艰苦,他就工作得愈发忘我。曾汉民喜欢艺术,爱听音乐,以此加强自我修养。(《南方日报》评)

曾汉民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增韧、增强功能化及其多相复合体系结构和性能的系统研究与开发应用,取得了创造性成就和重大贡献。(梅州市旅游局评)

参考资料

曾汉民.中国党政干部学习网.2024-12-20

【南方日报】中大老校长曾汉民教授夫妇的故事 母校结缘牵手半世纪 献身科教同行六十年.中山大学.2024-06-21

政协广东省梅州市委员会.政协梅州市委员会.2023-12-09

校史.中山大学.2012-06-25

曾汉民.何梁何利基金.2024-08-27

章明秋.中山大学化学学院.2024-08-27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访51级校友曾汉民.中山大学化学学院.2024-06-21

“守株待兔”,静候良机——记曾汉民教授科教人生感悟讲座.中山大学化学学院.2024-06-21

曾汉民教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2024-06-21

曾汉民.何梁何利.2024-06-21

母校结缘牵手半世纪 献身科教同行六十年.人民网.2024-06-21

曾汉民:中山大学校长.梅州市人民政府.202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