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孝经
《石台孝经》(又名:《唐玄宗注孝经碑》《唐明皇八分书孝经》《唐明皇注孝经》),刻于唐天宝四载(745),此碑由四块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长方形细石合成,额题“唐朝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4行篆书。碑文包含李隆基亲笔抄写的《孝经》、他作的序和注解,均为隶书,李亨李亨篆额。碑石原立于长安国子监,唐末移至尚书省西隅,宋元祐时入藏西安碑林,现今保存完好。
该碑因坐于三层石台且内容为《孝经》而得名。碑身由四块青石板榫卯组合成长方柱体,经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陕西关中大地震仍完好。碑石下方三层石质台阶上线刻蔓草纹和瑞兽图案,构图庄重又活泼,体现盛唐线刻艺术精美。碑石上方有方形碑额如云纹冠,碑首四面浮雕四对瑞兽,碑额上盖石边缘刻卷云纹,形成卷云华冠。
碑文和注释用隶书,碑石四面刻字,南、西、北面每面18行,东面是最后一面,前7行满行55字,后半部分分上下两层,上层右半部分是李齐古撰表文楷书,左半部分是李隆基批答行书,下层为题名楷书,题名末尾有明清两代题记5则。
碑文分序文和正文,李隆基在序文阐明《孝经》重要性和训注原委。正文的《孝经》是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曾子关于“孝”和“悌”的问答,“孝”包含在家孝敬父母与在朝廷尽忠皇帝,“悌”指兄弟姐妹间友爱关心。两千多年来《孝经》对中原地区社会极具影响,被视为思想权威和伦理道德规范。李隆基重视“孝”“悌”,先后两次训注《孝经》,体现其“以孝治天下”理念。
《石台孝经》上的隶书即唐隶,是唐朝隶书典范,用笔大气、结构庄严、整体丰腴,在汉代隶书基础上使文字结构更宽腴平整、笔画具装饰修饰性,反映唐代审美观念。其书法端庄典雅、波磔分明、左舒右展、装饰性强,为衰微隶书注入新气息,可见李隆基书法精妙,《旧唐书・玄宗本纪》称他“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明赵崡《石墨镌华》都对其书法有高度评价。
内容
《孝经注》序
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资敬之礼犹简,及乎仁义既有,亲誉益著。圣人知孝之可以教人也,故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于是以顺移忠之道昭矣,立身扬名之义彰矣。子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是知孝者,德之本。
《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理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况泯绝于秦,得之者皆煨烬之末;滥觞于汉,传之者皆糟粕之余。故鲁史《春秋》,学开五传;《国风》《雅》《颂》,分为四诗。去圣逾远,源流益别。
近观《孝经》旧注,驳尤甚。至于迹相祖述,且百家。业擅专门,犹将十室。希升堂者,必自开户。攀逸驾者,必骋殊轨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其繁芜,而撮其枢要也。
韦曜、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劭,抑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庶有补于将来。
且夫子谈经,志取垂训。虽五孝之用则别,而百行之源不殊。是以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意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又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
关于《孝经注》
李隆基非常重视《孝经》,并亲自为之作注,其中的原因是大可研究的。如果简单地归纳一些,主要有三点:
其一,以孝治家。皇家的内部秩序要整顿好,也确实不容易,唐玄宗自己就亲身经历过好多的事情,比如太平公主的作乱,又如自己和太子以及诸子的关系处理上,再如自己和其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还有自己和儿子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唐玄宗希望通过提倡孝道,把皇家的内部秩序整顿好。
他一方面宣扬《孝经》,一方面自己也做出样子来,有记载说“上素友爱,近世帝王莫能及之”。比如初即位的时候,李隆基特地做了长枕头、大被子,与兄弟宋王、申王、岐王、薛王、豳王同寝。宫殿中还设立五幄,与诸王更处其中,称为“五王帐”。明代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了三个字:“近儿戏!”确实为入木三分之评。然而,再反思一下,也并非全是儿戏,在某些历史时段中皇帝的这些做法也会起到一定的凝聚作用的。甚至这也成为一个教育皇家后代的著名的典故而流传不息,如焦编辑的教育皇家后代的《养正图解》就选择了唐玄宗的这一则故事。
其二,以孝治国。《孝经》中的一个重要智慧就是“孝治”,将“移孝为忠”、“以顺移忠”成为治国的重要做法。李隆基重视这一点,因此召开类似今天的高层的学术讨论会,研讨《孝经》的有关问题,还自己亲自作注,并撰写《孝经》全文立于学官,等等。他能取得“开元盛世”的盛况,也许和这种倡导与做法不无关系。但是他的误国,被赶下皇位也和没有很好地实践《孝经》有关。比如《孝经》强调要纳谏,他后期没有做到;而如果对照《圣治章》的那些内容,他全背道而行了。比如“六事”之与“六可”,如“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他都没有做到,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历代有许多皇帝都关心《孝经》,提倡孝道,也许主要就聚焦在这两大问题上。
其三,文化建树。李隆基在文化建设上也是有一定的贡献的,其他不烦说,比如《孝经》的整理、注释以及推广就是一大贡献。今天《十三经注疏》中只有一位皇帝留下了他的著作,那就是唐玄宗的《孝经注》,而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国宝级文物。
由来
西汉及魏晋,经过宋齐梁陈,注解《孝经》的近百家,至于有唐之初,虽然备存秘府,而简编多有残缺,当时流传的唯孔安国、郑玄两家之《孝经》注;另外就是南梁的皇侃《孝经义疏》,然而多纰漏谬误,理昧精研。因此李隆基朝,召集群儒学官,使集议《孝经》的注解。这就有了刘知几辨郑玄的《注》有十谬七惑,司马贞驳斥孔安国的《注》多鄙俚不经,其余诸家注解,皆荣华其言,妄生穿凿。于是唐玄宗就在先儒的注释中采集菁华,删除烦乱,萃取义理,把允当的用为注解,至于天宝二年(743年)注成,颁布天下,并自己用汉隶隶书书写,勒石于石碑,这就是《石台孝经》。
另有传说表示,在武惠妃死后不久,唐玄宗李隆基爱上亲儿子寿王的王妃杨贵妃,以致日思夜想,茶饭不思。高力士灵机一动,劝李隆基令各位皇子研读《孝经》,以启发寿王以孝道为重,献出玉环。李隆基欣然采纳,并对诸皇子解释说:“孝之精义乃在于顺,顺者,以父母之愿为己愿,以父母之想为己想。”希望寿王有所感悟。同时,高力士进一步谋划,令杨玉环自荐为道士。免去寿王妃的身份。天宝四年,玄宗立孝经碑后,诏玉环还俗,册封贵妃。
逸闻趣事
2013年,有外地网友逛西安碑林博物馆意外在唐玄宗李隆基御碑《石台孝经》序顶端发现了三个大字“朕略萌”。这么有趣的三个字立即被西安碑林博物馆拍成照片发到官方新浪微博。
碑文中开头是这样三句话:“朕闻上古,其风朴略,虽因心之孝已萌……”而这三句话从右至左组合排列,顶端就恰好突出了“朕略萌”三个字。这个萌字表达的是萌生、萌发的意思。
参考资料
【陕西文物览】西安碑林——石台孝经.西部网触屏版.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