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首都剧场

首都剧场

首都剧场(Capital Theater),始建于1955年,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场,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由中央大厅、宴会厅、观众厅及排练厅组成。 

首都剧场由中国剧院设计师林乐义主持设计,建筑整体外观借鉴了欧洲与俄罗斯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总占地面积0.75公顷,总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造价255万元。 

21世纪50年代,首都剧场获得中国建筑协会颁发的50年代优秀建筑创作奖,并被选入权威的英国《世界建筑通史》。2016年9月29日,首都剧场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建设沿革

1953年1月28日,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北京市副市长张友渔、吴晗联名打报告给周恩来总理,申请建造话剧专用剧场。 

1953年4月27日,首都剧场正式奠基。 

1954年2月初,首都剧场正式定名。 

1955年,首都剧场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 

1956年8月20日,首都剧场正式归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1999年,北京市政府拨款7000万元人民币,对首都剧场进行了竣工后的首次全面大型整修。

建造简介

隶属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专业剧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 场,同时可供大型歌舞、戏剧演出和放映电影之用。1954年建造,设计者为林乐义。

内部结构

剧场占地0.75公顷,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平面布局集中完整,在一中轴线上安排各主要 功能部分。前厅中央为方形大厅,两侧有存衣厅、厕所及主楼梯。大厅二层为环行跑马廊,三层为设有音乐台的宴会厅,经屋顶平台可与台后相通。观众厅平面为矩形,宽24米,长26米,高12.5米,共1302座,其中池座900席,楼座402席,楼座两侧有沿边挑台。天花采用集中式大花装饰。舞台深19.5米,宽26.5米,高18.5米,台口宽13米,高8.5米,有电动活动台口。两侧有副台,基本台中央有我国当时在剧场中自行设计施工的唯一转台,直径16米。舞台上部有电动及手动吊杆67道及完善的灯光设备。台前有可容80人的乐池。化妆室及候场部分布置在舞台后部。后台有宽敞的排练厅,其一侧的天井供化妆室、排练厅等通风采光之用。贵宾休息室在舞台一侧,有独立出入口,与观众活动互不干扰。

中央大厅舞台深19.5米,宽26.5米,高18.5米,台口宽13米,高8.5米,有电动活动台口,两侧有副台,基本台中央有转台,直径16米,台前有可容80人的乐池。排练厅,化妆室及候场部分均布置在中央后部。

剧场的音响、灯光及一些其它设备均已更新为较为先进的控制系统。剧场舞台台深21米、高22米,备有吊杆42道及各式灯具。舞台台口宽12米、高7.5米转台直径16米。两席为上下两层,共可容纳1200人,可以接待大、中型的话剧、歌舞、戏曲、会议以及其他艺术活动。首都剧场在1955年正式交付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使用,先后在本剧场上演了一系列中外名著,为我国的话剧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座席分上下两层,共可容纳1200人。一层20排,每排33人左右,可容纳706人,二层6排,共267座,包括第七排41座,此排座位基本不出售。

剧场建造时,正是中国向苏联“一边倒”的年代,建筑设计的理念也不例外。剧院方面,有浓重的中亚传统风格的塔什干歌舞剧就是榜样。首都剧场的平面和外形构图与塔什干剧院基本相仿,但在建筑和室内外装饰上体现出了中国民族传统建筑的特色,如使用雀替、额枋、影壁、藻井、华表以及沥粉彩画等,使这座对称庄重的现代建筑具有强烈的中国建筑艺术风貌。

演出剧目

即将上演:

价值意义

首都剧场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话剧为主的专业剧场。 

首都剧场一楼有北京惟一一家戏剧书店和曹禺纪念馆。剧场二楼有老艺术家艺术馆,里面悬挂着老演员们的国画和书法作品。剧场四楼是中国惟一一家戏剧博物馆,青砖灰瓦式的装修,加上曹禺等戏剧名人的蜡像和大量史料,使得中国的百年戏剧史跃然眼前。 

所获荣誉

20世纪50年代,首都剧场获得中国建筑协会颁发的50年代优秀建筑创作奖,并被选入权威的英国《世界建筑通史》。

2016年9月29日,首都剧场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22年12月,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首都剧场位于东城区王府井大街22号。

交通

交通路线:乘103路、111路、202路、211路、814路等于美术馆站下车即可到达。

门票

参观门票免费,演出活动另需购票。

参考资料

首都剧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23-11-03

首都剧场.北京市人民政府.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