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茨科镇
双茨科镇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中部偏东北。双茨科镇因境内西沙丘有高大茂盛的两株白茨科而得名。双茨科镇境内有东大公路、民左公路过境。截至2018年末,双茨科镇户籍人口为12218人。
历史沿革
两汉时期,双茨科镇境域属武威县。
北朝北周至隋时,属姑臧县。
唐时,属明威府。
元时,属永昌路。
明时,属镇番卫。
清时,属镇番县。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六区双茨科联保。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分属东坝、泉山2乡。
1949年10月,设红柳墩乡(属东坝区)和双茨科乡(属泉山区)。
1953年12月,属泉山区。
1956年1月,设双茨科、多枝柽柳墩2乡。
1958年10月,双茨科、红柳墩、大滩合并为双茨科公社。
1961年12月,分为双茨科、红柳墩、大滩3公社。
1965年1月,红柳墩公社并入双茨科公社。
1983年4月,改为双茨科乡。
2015年,撤乡,设双茨科镇。
位置境域
双茨科镇位于民勤县东北部,东靠三渠柴湾,南连东坝镇,西邻大滩镇,北接泉山镇,区域面积116.78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双茨科镇下辖1个社区、1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二分村。
经济
综述
2018年,双茨科镇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个。
农业
2011年,双茨科镇有农业耕地面积6.4万亩,人均4.9亩,全部为水浇地,以种植小麦、玉米、辣椒、棉花、葵花为主。
2011年,农业总产值1.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98元,生产粮食9013吨,人均669千克,其中小麦4083吨,玉米4930吨。
双茨科镇主要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日光温室蔬菜、特色林果为主。2011年,双茨科镇棉花种植面积0.7万亩,皮棉产量760吨;油料种植面积0.6万亩,产量2359吨;温室蔬菜种植面积0.3万亩,产量6060吨,主要品种有西红柿、香瓜茄、辣椒,其中西红柿4800吨,人参果500吨,辣椒150吨。特色林果面积0.3万亩。
双茨科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鸡为主。2011年,建成标准养殖小区16个,养殖暖棚2071座,0.2万亩;生猪饲养量0.7万头,年末存栏0.3万头;羊饲养量4万只,年末存栏3万只;牛饲养量0.2万只,年末存栏0.2万只;鸡年饲养最3.2万羽,年末存栏1.5万羽。
截至2011年末,双茨科镇累计造林0.4万亩,其中农田防护林1200亩,经济林2300亩。
工业
2011年,双茨科镇工业生产总值1901万元。工业企业6家,职工15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473万元。
商业
2011年末,双茨科镇有商业网点1个,农贸市场1个,年交易额达900万元。
金融
2011年末,双茨科镇有双茨科乡信用社和农业银行双茨科分理处2家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0.7亿元。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双茨科镇有文化站1个,村民活动中心13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3户;衣家书屋13个,藏书达2.8万余册。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2011年末,双茨科镇有学校体育场2个,篮球场5个。农民健身中心13个,3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0%以上。
2011年末,双茨科镇有邮政代办所1个,业务收入5.2万元;征订报纸0.4万份、期刊0.2万册。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0.1万户,电话用户普及率60%;移动电话用户0.9万户;互联网用户0.1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24万元。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双茨科镇有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155人,专任教师17人;完全小学1所,在校生626人,专任教师4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55人,专任教师63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双茨科镇有乡级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所13个。床位12张;固定资产总值57.9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8人,其中执业医师10名,执业助理医师2名,注册护士12名。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2万人次。
社会保障
2011年,双茨科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563户,人数1074人,支出96.9万元;农村五保供养53人,支出9.9万元。医疗救助93人次,支出35.6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768人,支出1.9万元。救灾支出18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1人,支出11.5万元。社会福利费177.4万元。2011年末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2354人,参保率95.7%。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com/id.php on line 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