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羊驼学

羊驼学

《羊驼学》是由作者董常生等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系统介绍了羊驼的起源、进化、分类、行为、解剖结构与生理生化特征、饲养管理、繁育、毛色形成机制、产品开发利用和疾病防治等。

内容简介

《羊驼学》一书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山西农业大学董常生教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计划及10余项省部级项目资助下,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经多年辛勤研究后所得成果的全面总结。全书共八章,《羊驼学》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动物生物学相关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也可供有志于发展羊驼事业的业界朋友研读参考。作者简介董常生,男,汉族,山西介休人,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山西农业大学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领衔主讲国家精品课程《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董常生教授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山西省人大代表,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主任,农业部转基因生物产品成分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太原市)主任;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分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兽医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物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董常生教授先后主持国家“86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948”计划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累计科研经费千万余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主编教材4部,参编1部;获省(部)级科研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董常生教授被誉为“中华羊驼第一人”,他首次将南美羊驼引入我国,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丰富了我国动物物种资源库,开创了我国规模养殖羊驼的先河。他在国际上建立了第一个羊驼皮肤CDNA文库,并向美国NCBI的GenBanki整交CDNAESTJ芋列7286条。“羊驼生物工程学”系列研究课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中央电视台多次到羊驼养殖基地录制科教片,将羊驼养殖的专题制成光盘,行销全国,科研成果转化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董常生教授于2006年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被《山西日报》评为“2006年度山西省十大新闻人物”,2007年被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山西省十佳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并获山西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荣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编辑推荐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现代农业科技专著大系。精彩书摘物种即种(物种)的定义,不同学科存在不同的理解,动物分类学上是依据表型特征识别和区分生物物种的;现代遗传学则把物种定义为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群体;生态学上则认为,物种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不同物种占有不同的生态位。根据竞争排斥原理,如果两个物种以相似的方式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它们必定会发生竞争和相互排斥,其中必定有一物种获得相对的优势;如果一个物种的种内发生变异,占据了多个生态位,那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就意味着新种的形成。这几种对种的界定,对于南美洲的这4个小型骆驼科动物似乎都不太适用。如Wheeler等的研究结果发现,这4个类群的动物相互之间在进化史上存在大量的杂交现象,在南美洲的部分农场的育种过程中,还经常有意组织美洲驼羊驼之间杂交,旨在繁殖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以增大杂交后代的个体,获得更多的肉食供应。在Wheeler等研究的2000头南美洲驼中,40%的美洲驼在其基因中存在与羊驼或骆马杂交的痕迹,80%的羊驼存在与美洲驼和原驼杂交的基因特征。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南美洲小型骆驼科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就没有形成生殖隔离,从现代遗传学角度分析,它们不应成为独立的4个种。此外,在一些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羊驼的学术论文中还是经常采用Lamapacos这个拉丁学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南美洲小型骆驼科动物种属界定争议还没有真正得到结论。图书目录序一序二序三前言第一章羊驼的起源、进化与驯养第一节羊驼的起源与进化一、骆驼科动物的起源二、骆驼科动物的进化三、骆驼科动物的分类地位第二节骆驼科动物一般生物学特性一、骆驼属动物二、美洲驼属动物第三节羊驼的驯化、养殖历史与现状一、羊驼的驯化二、南美洲驼之间的驯化关系三、羊驼养殖历史与现状

参考资料